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清水寺春晝秋夜兩樣情

清水寺的盛名,遊客耳熟能詳,絡繹不絕於途,相較於天龍寺,清水寺顯得大眾化或世俗化,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寺方特意準備問卜占卦場地與工具,吸引眾多善男信女納金祈福,盼望求得上籤好運生活平安順遂。

也許是出於機緣,我曾兩次登高觀覽清水寺,一次在秋天夜間,一次在春天白晝,風景各有千秋十分可觀。

有一年的暮秋趁著清水寺一年一度(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四日)夜間開放,我在夜涼時分抵達,神社大門雄踞於石階上在濃濃的暮色中泛出艷紅色,而一道藍色光束筆直地映放在天空,忽左忽右,不停地轉動,照得那三層中國式寶塔光芒四射,顯得莊嚴又神秘。
 

 
 
 
 
 

我隨著遊客們拾級而上,經過一具石質的淨手池,有雕龍盤踞其上,飛騰活現,早有多人列隊於池前,等待取木瓢汲水淨手,向參拜的神明表示敬意。
 

 
再向前行去,台階上陳列一雙金色大型日本屐鞋與舉重的器具,像似中國少林寺武僧所使用的練功器材,用來測試挑戰的高手當場有些年輕遊客擺出陣勢試著以雙手提起,面紅耳赤,氣喘吁吁,雖然勇氣可嘉,卻無人能過關。
 
 
 不久,主殿在望,廟中神龕供奉的是一尊「出世大黑」神像,矮身、黑臉、紅衣,右手持金袋,左手執鼓狀物,一副財神爺的模樣,而不少人投幣於龕前木箱,然後雙手合十默禱,期盼財富早日降臨。
 

 
 

然後,我穿越禱告的信徒們,走到主殿左側的露天舞台上,一排的長隊伍迎面在前,不分男女老少,耐心地站立在櫃檯窗口等待抽籤占卜。我抬頭注視那櫃台上方的木牌,以中文漢字寫著「長壽守」、「安產守」、「學業守」、「成就守」、「交通安全守」、「緣結守」、「招福守」、「厄除守」、「幸守」、「頭痛守」、「足腰守」等等,適合祈求者不同的需要,可以說是神通廣大不可思議。
 

 
 

忽然間,那露天大舞台的前緣傳來陣陣驚呼,我趕忙上前探究竟,原來,那舞台沿著懸崖絕壁拔地而起,聳立陡峭,下部懸空,高度12公尺,以139根木柱支撐全不費一釘一鐵,堪稱建築奇蹟,而崖壁上叢生的茂密楓葉,在燈光的照耀下,泛出一片金碧輝煌,秀麗美艷,有如貼滿片片金葉,光輝燦爛,蔚為奇觀,引得遊客爭相拍照,發出一陣一陣的讚嘆呼聲。
 
 

 
我站在舞臺上向西方遠眺,京都市的輪廓在暮色四合中隱然可見,點點燈火如此的虛無飄渺,如此的空幻迷離。

徘徊一陣之後,我摸索著前進,由後山的幽徑向山下走,在轉彎處驀然回首,那寺廟寶塔高踞聳立,圍繞四周的楓葉火紅耀眼,在照射燈光下光芒淋漓偶然一陣習習的涼風拂過那寶塔在葱蘢樹葉的掩映中,或隱或現,似幻似真,散發一股濃濃的禪意,其景其情有若天啟,修行者若福至心靈,或許可以當下頓悟。
 
 

 
在下山的歸途中會經過一座「音羽瀑布」,分三股泉水流下,水澄波麗,冰清澈涼,更有傳說泉水分別代表「幸福」、「健康」、「財富」等寶物,而每人只能選取一道泉水飲用,一生只能享有一份寶物。顯然,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飲,人生必須面臨抉擇,端看個人的價值觀。

然而,那天我取用的不是泉水,而是清水寺出口,越過商店街的盡頭,在坂步道旁出售的「栗包子」,包子以栗子泥作餡,味道甜美,入口即化,下肚之後一股暖意升起,真是當下抗拒秋寒的寶物。

至於春天白晝登上清水寺,意不在拜神祈福而在探花踏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別有一番滋味。我們一行七人抵達京都車站,轉乘第100號巴士途經「博物館三十三間堂」與「五條坂」等站,直到「清水道」站下車,再徒步走近位於京都東方的清水寺範圍
 

 
突然,眼前的景象使我大吃一驚,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通向寺廟的狹窄商店街充滿了滾滾的人潮,洶湧而來,洶湧而去,步履雜沓,人聲喧吵,夾雜著觀光導遊的嘶喊叫聲,沸沸揚揚,熱熱鬧鬧,令人望而生畏。

在無奈中,我和旅伴們互相照應,力排烏合之眾,終於費力地擠到清水寺廣場,沿著石階拾級而上,盈目儘是綻放的櫻花,既肆意嫵媚,又柔麗妍巧,美得令人心動。而遊客中的女士們搶占櫻花樹下,舉起手機自拍或互拍,笑容可掬,笑語輕盈似乎人與花互相較量嬌豔,最惹男士們遐想。


 

 
最炫人眼眸的,當屬穿艷麗和服的美女,在櫻花前擺弄姿態被華貴的古裝襯托出婀娜身影,除了姿色動人,又添了幾許文化氣息,使得清雅的寺院浮動著春日的風韻,讓我猛然思及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77-1482)的名畫《春》La Primavera,彷彿那花園中魅力不凡的女神與女使者,竟然跳出畫作翩然而至,帶來無邊的春色。*

 

 
 
 
 
 
 
 

天有不測風雨,當遊客正春色鍾意亂情迷,突然大雨傾盆而至,人人立即張傘避雨,我從寺廟高處眺望,傘花朵朵開五顏六色,宛若蓮花一般搖曳漂浮,意象十分浪漫可觀,大詩人余光中的詩句「你來不來都一樣,竟覺得每朵蓮都像你」,剎那間流露在胸臆之間,令我陷入一陣恍惚,不由自主地神往
 

 

 
*波提切利的畫作《春》,創作於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目前珍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