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東大寺寂靜的春晨

如果你問我對奈良的印象,我會說那是一個純樸寧靜的城市,令人覺得安然自在的地方。如此小而美的地方,古名稱作「平城京」,竟是奈良時代(710-794)天皇居住的京城,今人實在難以想像。


 
我們在奈良下榻的旅館,距離下車的JR奈良站,往東步行大約15分鐘,是一間外觀樸實,內部簡約的民宿,優點在於供應免費的YI-FI與早餐,在出發前由台北登入網路預約成功的。



 
那是一個四月初的清晨,我用過早餐之後,獨自走出旅館,天色略微泛白,涼意襲襲,附近小店門口有主婦們在挑買蔬菜,但多數的商店尚未營業,路上人車寂寥,一切顯得平靜安寧。


 

 
 
 

突然,我靈機一動,心想:「旅伴們尚在睡夢中,我有兩個小時的空檔,何不趁機造訪名勝『東大寺』(Todaiji Temple)?」。

於是,我沿著「三條通」街一路向東方,經過路邊一座「淨毅寺」,探頭窺視空寂的內庭,只見一棵垂櫻豎於小院中,粉紅色花朵綻放,十分明豔怡人。



 
然後,我依循路標左轉進入「小西町」商店街,迎面可見「近鐵奈良火車站」,周邊豎立一幅地圖供路人查看,清楚地標示向東行,東大寺就在「登大路」(國道369號線)的盡頭,似乎尚在腳程能及的範圍。



 

 
懷著好奇心,我邁開大步向前,寬大的道路右方出現「興福寺」、「奈良公園」與「奈良博物館」等等勝景,一簇一簇的櫻花怒放,群聚各處的花鹿悠閒安適,讓我停下腳步注目良久。





 

 
 

左方一座造景不凡的「冰室神社」,引誘我跨越道路趨前觀賞,粉紅與銀白的櫻花競相簇放,開得秀麗恣肆,而旁邊一泓池水,漂浮著田田的荷葉,池邊栽植翠微的垂柳、蒼蒼的古松,倒影映在清澈的池水中,明媚柔麗得令人心折。
 
 

 
 
 
 

接著,我穿過「登大路地下步道」,有花鹿漫步於道路中央,有唯我獨尊之慨,而迎面一條十字路口豎起「春日大社」石碑,際此左轉那高聳的東大寺隱約可見。



 
一條寬大的路徑橫在面前,筆直地通到寺院的「南大門」,路旁立著「華嚴宗大本山東大寺」石碑,路面上走動著幾隻花鹿,偶有少見的早起者邁入寺內,清晨難有香火鼎盛知情景,使得不愛人群的我喜出望外。


南大門上端有兩層飛簷,覆蓋藍白相間的細瓦片,簷下橫木漆色脫落,斑剝而滄桑,下端有六根圓粗木柱向上撐起,門楣上掛著一塊黃底黑字「大華嚴寺」牌示,左右門扉內牆雕砌兩尊怒目金剛的立像,整體門面看起來氣派宏偉,古意昂然,相當巍峨可觀。




 
我跨入「南大門」,寺院內空蕩死寂,泛出隱密空幻的氣息,而對稱優雅的「中門」坐落在前,由藍瓦大屋簷、朱色木柱、白色牆面構成,左右兩方有矮牆拱圍,遊客須從左方「入堂口」購票,入內的寬大院區就是東大寺奧秘的聖域「大佛殿」。


「大佛殿」雄踞如高山,上下兩層的藍瓦屋簷,寬大平整對稱,頂端揚起一對金黃色勾狀冠飾,簷角飛揚,白牆醒目,殿前數棵原木大柱,以世上最大的木造建築與內有日本最大銅雕佛像而聞名。




「大佛殿」開工於728年,竣工於752年,於今已有一千兩百六十年的歷史,由聖武天皇(701-756)仿照中國唐朝寺殿風格興建,是日本早期「中國化」的建築典範。


聖武天皇蓋東大寺「大佛殿」,目的在消災解厄,護國保家,因為皇室權力鬥爭,皇居怨靈作亂,外戚權臣相繼慘死,天花爆發,飢荒遍地,人心惶惶不安,只好寄託於佛法消彌劫難。*

 
 

 
由於來去匆匆,我無緣參拜大佛殿的如來神像,有待下次的機緣吧。當我折回南門入口,已有一群學生魚貫而入,徘徊於金剛雕像之前,而門前廣場一群花鹿蠢蠢欲動,圍著買零食的女學生們打轉,有隻大鹿咬住零食不放,惹得一位國小女氣得跺腳,令我不禁莞爾。


臨別之際,我回首端詳那東大寺,宛如入定的高僧,默默地俯視人間,眾生受慾望的縈絆,在紅塵中折磨翻騰,「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何以解脫?放下即是真諦。

*林明鋒()(2012)《圖說日本史》。台北:楓葉社文化。

**摘自宋代蘇軾的《臨江仙》詞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