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吳哥大城殘垣斷壁的真相

乍看之下,吳哥大城(Angkor Thom)是一片石頭廢墟,殘垣斷壁,令人難以想像那竟是9-12世紀吳哥帝國的首府,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輝煌文明之王都。真是印證詩人李白的感嘆:「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六帝沒幽草,深宮冥綠苔。」*,對人亡物非的蕭索,唏噓不已。

 
 

經過摸索,吳哥大城昔日的面貌依稀可辨,原為一座方正對稱的石塊建築,四邊長達3公里,占地面積9平方公里,既是吳哥王朝的都城,也是王宮所在,更是祭神之聖地。

作為都城,吳哥大城依山傍水,周圍有陡峭的巴肯山(Phnom Bakheng)為屏障,有寬闊的護城河環繞,也有紅土石砌成的8公尺高的圍牆,都成為抵禦外敵的軍事防備設施。
 
 

作為王宮,宮殿隱密於宮牆之內,國王代表天神下凡,統治人民,神聖不可侵犯,宮殿內外充斥著守護神的符號,諸如「九頭蛇精」的雕刻,護城河兩側有蛇欄杆的雕飾,以及54座善神與惡神的半身雕像,表達對政教合一的君主之庇佑。
 

 
 
 
 

作為祭神之聖地,吳哥大城擁有巴揚寺(Bayon)、巴肯寺(Bakheng)、巴芳寺(Bapuon)等等寺廟,是國王進行祭祀神明儀式之處,或國王死後埋葬的陵墓。寺廟以層疊向上的山形建築為結構,最高尖塔代表印度教的須彌山(Meru),也就是國王駕崩之後的居所,與諸神共處之極樂世界。
 
 

 
 

由於歷代國王的信仰不一,有的信奉印度教,有的改信大乘佛教,分別供奉濕奴與佛陀,因而各處陳列的神明雕像自不相同,尤其在建築岩石上鑿出佛陀臉龐最是驚人,大耳、鳳眼、獅鼻、厚唇,面向前方露出一副沉思狀,世人驚異於其垂目微笑的具象,稱之「微笑高棉」,令人興起禮拜之心。

 
 
 
 

位於大城中央位置的巴揚寺,興建於12世紀,在頂層平台雕出200多具佛陀面相,最引人矚目,而其迴廊的壁畫浮雕更是壯觀,有部族神話故事、對抗外敵侵入的戰爭場面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活動,細微精緻,栩栩如生,堪稱偉大的藝術造詣。
 

 
 
 

不幸的是,13-14世紀吳哥王國禍起宮廷,派系爭權奪利,內亂不止,吳哥大城慘遭暹羅外敵洗劫,飽受戰火而滿目瘡痍,最終受帝國遺棄,淹沒於荒草蟒林中四百多年,在19世紀重現天地之間,早已輝煌華麗盡失,如今格局殘缺不全,只餘古拙粗糙的輪廓,廢墟遍地,荒堞半傾,供遊客攀爬憑弔,不禁低迴感嘆:世上可有永盛的大國,恆久輝煌的文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