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雅典千年「衛城」的興衰

雅典「衛城」(Acropolis)原意表示「在城市的最高處」,是神明居住的神殿位址,居高臨下,地位崇高,而相對的,其下方「安哥拉」(Agora),則是市集(Plaka)所在,成為市民與農夫進行日常交易的據點。
                                                   
 
 
 
 

 
衛城的神殿以供奉守護神雅典娜(Athena)為主。根據神話,為爭取雅典的守護神之地位,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海神波賽冬(Poseidon)進行鬥法,優勝劣敗,由居民擔任仲裁。波賽冬高舉三叉戢敲擊大地,冒出一匹飛馳的駿馬,口中噴出洪水,聲勢威嚇駭人,然而雅典娜卻反其道而行,讓大地長出橄欖樹,滋生不息,餵養人民,結果,雅典人捨棄暴力,偏好和平,選出雅典娜做守護神。
                                                      
                                                        
  

 
雅典衛城大約在西元前7—6世紀逐漸形成,正是希臘地區脫離「黑暗時代」,出現自治的城邦(city-state)的時期,在歷史上開啟民主的雛型,匯為後世民主思潮的濫觴。
                                                        


距衛城奠基的兩千年之後,2013年一個五月下旬的早晨,豔陽高照,我汗流浹背,走在大理石寬大光滑的梯階上,向156公尺高的衛城邁進。
                                                                 
 

步行大約二十分鐘,我與大批遊客來到收票關卡,保全人員戒備森嚴,擋下兩位與我同團旅行的新婚夫婦。他們的穿著格外地顯眼,新娘身穿白紗禮服,新郎攜帶全套攝影器材,期盼在古蹟前留下倩影,可是礙於官方規定,兩人不得入內拍婚紗照,顯得十分的掃興。
                                                        
 
 

 
從收票入口往西方行去,不久就抵達衛城的入口,我舉頭仰望向那峭拔的地勢,只見花崗岩石頹傾,斷垣橫陳,殘柱斑剝,廢墟蕭條,令人滋生一股惆悵之感。
                                                       
 

 
我攀爬在厚實的岩石上,順著節節高升的石梯登上高處,在右手邊高處聳立著「勝利女神雅典娜神殿」(the Temple of Athena Nike),那落成於西元前五世紀的愛奧尼克大柱(Ionic columns)只餘殘骸,頂端的橫飾帶的12具神像雕刻依稀尚存,而殿頂早已不翼而飛,任由白雲飄來飄去。
                                                   
 
 
 
 
 
 

 
懷著虔誠的心情,帶著好奇的眼光,我小心翼翼地穿過神殿入口(the Propylaea)通道,兩排斑駁的大石列柱聳立左右,殿頂已無寸瓦片磚,抬頭只見數根石橫樑殘留,藍天白雲罩頂,陽光傾瀉而下,一幅歷盡滄桑的風貌。
                                                          
 
 
 
 

 
一旦步入神殿的內區,我踏過一片廢墟的亂石堆,顯然是殿堂的斷垣殘壁,散佈在各處,令人內心滋生殘破的淒涼感。靠近北方懸崖附近,有一座「伊瑞克提翁古神殿」(the Erechtheum)聳峙在岩石上,那是採用愛奧尼克石柱的大殿堂,建立於西元前第五世紀,供奉雅典娜與波賽冬,以追思兩神明鬥法之事蹟。
                                                    
 
 
 

 
伊瑞克提翁古神殿最受人矚目的,當屬朝南玄關的「女體石柱」(caryatids),設有六具女性站立雕像,身著宮廷服飾,長裙飄然,薄紗衣衫,裸乳若隱若現,而其中三尊女像略曲彎右腿,另三尊曲彎左腿,以優雅的姿態穩固地撐起柱頂,充分表現女性的美麗與堅毅,真是巧奪天工。不過,在現址給遊客觀賞的女雕像皆是複製品,真品分別珍藏在英國與希臘的博物館內。
                                                   
 

                                                             




 

在伊瑞克提翁古神殿的對面,位於衛城中心位置的一座大理石神殿,就是遠近馳名的「巴特農神殿」(the Parthenon),氣勢宏偉雄渾,令人肅然。
                                                            
 
 
 
 
 
 
 
 
 

             
這座最高大的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殿堂,建立於西元前447-432年,其東方與西方有8根石柱,而南方與北方各有7根石柱,主要結構採取多立克式,並輔以愛奧尼克的風格,各個面向裝飾著劃時代的雕像,以突顯神話性與歷史性的價值,確實是建築美學與藝術表現的完美作品。
                                                              
 
 
 
 
 
 
 
 

               
巴特農神殿的入口是朝東的方向,其三角形門楣(pediment)如今已經殘損破敗,其上方雕刻的神話故事依稀可見,包括《雅典娜從宙斯(Zeus)頭部出生》、《智慧女神與海神鬥法》的場面,而下方的橫飾帶長達160公尺,銘刻著《祭祀行列》與《攻破特洛伊城》(the Fall of Troy)的雕像,栩栩如生,令人遐想。
                                                           
 
 
 

 
從南面看來,其一排的列柱高聳而立,在水平與垂直的外表以曲折的方式處理,以取代幾何數學上的直線,加以石柱底部粗厚而頭端細小,角落的石柱比中央的石柱碩大,因此,形成一種修飾過的平衡感,可以瞞騙人類的視線,塑造一種動態的整體統一性,真是建築科技的突破。同樣的,南面的橫飾帶也有《人馬戰役》(the Battle of Centaurs)雕像,是英雄人物對抗(人頭馬身)怪物的戰鬥場景,其工藝技術蒼勁有力,動感十足。
                                                         
 
 

 
至於西方的面向,工人正在疊高的鷹架上進行修護工作,機械怪手忽高忽低的起降,略為擋住觀光的視線,但是那八根大石柱高高豎起,上方的橫飾帶雕有《亞馬遜戰役》(the Battle of Amazon)光榮事蹟,而頂端的三角門楣已經塌落,堆積在上的殘石搖搖欲墜,似乎隨時被風吹落,看得令人心驚膽跳。
                                                             
 
 

           
在拍照留念之餘,我圍著巴特農神殿繞行,端詳它的廢墟風貌,那神殿廳堂經過戰火的洗禮,如今已經殘缺不全,壁碎石破,而殘留的石柱在四周傲立,猶如三十隻無助的手臂,高高地伸向蒼天,默默地祈禱著,透漏著幾許衰頹陸離的殘意,令人不勝唏噓。
                                                            

                                                       


 

其實,雅典衛城見證了希臘國力的衰竭,所引來異國的覬覦,淪為外族壓迫的史實。從西元前第四紀開始,直到1829年革命獨立為止,曾經遭帝國征服長達2,167年,包括馬其頓帝國(the Macedonia Empire, 338—323 BC)、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the Roman Empire and Byzantine Empire, 197BC—1453AD)、土耳其鄂圖曼帝國(the Ottoman Turks,1453--1829),確是國運多乖,任人剝削,遭異族宰割,值得同情。

熱愛希臘風土的浪漫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曾寫下沉痛的《哀希臘》,表達希臘人的亡國悲情:


            「希臘群島呵,希臘群島!

  你有過薩福歌唱愛情,

  你有過隆盛的武功文教,

  太陽神從你的提洛島誕生!

  長夏的陽光還燦爛如金

  除了太陽,一切都沉淪!」

 「滿滿倒一杯薩摩斯美酒!

  樹蔭下,少女們起舞翩翩

  一對對烏黑閃亮的明眸,

一張張紅潤鮮豔的笑臉;

想起來熱淚就滔滔湧出:

她們的乳房都得餵亡國奴!」*

隨著帝國統治者的更替,巴特農神殿歷盡滄桑,承載著歷史宿命的負擔,令人感嘆。特別在拜占庭帝國統治時期,宣布基督教為唯一的合法宗教,結果,雅典衛城被迫基督教化,巴特農神殿與其他的神殿都改成基督教教堂,甚至轉為軍事碉堡或官府,真是情何以堪。
                                                             

        
在土耳其佔據之後,衛城遭到改頭換面,變成土耳其人的村莊,將巴特農神殿改成清真寺,隨後神殿又被闢為軍隊的彈藥庫,於1687年遭威尼斯海軍砲擊,炸毀神殿的屋頂,至今猶未完全修復。**
                                                           

 
更悲哀的是,在土耳其人統治時期,巴特農神殿古董遭大英帝國的官員竊盜,寶物流落倫敦至今。當時,英國艾爾金世家(Lord Elgin)的後代布魯斯(Thomas Bruce, 1766--1841),出任大英帝國駐鄂圖曼帝國大使(1799),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工作。由於布魯斯酷愛收藏古物藝術,從1800年開始他利用人脈關係取得政府許可,在雅典衛城周邊進行挖掘,暗中竊取神殿的古物,包括伊瑞克提翁古神殿「女體石柱」與巴特農神殿的大理石雕刻藝品,並買通土耳其的官員,默許他偷渡古物出境,將之私吞占為己有。
                                                                   
 
 

       
東窗事發之後,輿論稱之「艾爾金大理石柱」(the Elgin Marbles),布魯斯的行徑令人不齒,引發社會撻伐。及至1810 年,布魯斯發生財務危機,將竊取的古物以35,000英鎊賣給英國政府,由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收藏。

199811月,英國查爾斯王子訪問雅典衛城,希臘人紛紛提出呼籲,要求英國「歸還大理石柱」,民眾舉牌上街示威,輿論大幅報導,古物爭議再起,不過英國王儲默然,至今仍然無解。***

我想,如果英國應允歸還搜刮自他國的寶貴文物,那麼,大英博物館只得淪為閉館的下場吧。
                                                              
  *楊德豫()(2010)《拜倫抒情詩選》,頁269-281。台北:書林。
**A. L. Oekonomides (2011)The Akropolis of AthensAthens: N Gouvoussis.
***蘇俊翔()(2003)《錯過進化的國度:希臘的現代化之路》。台北:遠足文化。
                                                                   
 
 
 
The E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