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追求獨立與自由的拉脫維亞

從立陶宛的威爾紐斯啟程,一路駛向北方,跨過邊界,就抵達拉脫維亞(Latvia)的首都里加(Riga),車程大約4小時。
                                             
                                                    


                                                             
 
 


走在里加市區,我發覺街道上多是美麗高挑的女士,穿著摩登入時,皮膚白皙,巧笑倩兮,親切可人。在一個偶然的巧合,當我行走在小石鋪設的窄街上,迎面看見一位金髮美女,一襲黑色洋裝,袒胸露臂,腳登高級涼鞋,婀娜多姿,洋溢著青春氣息,似乎是位職業模特兒。當時,她剛結束一段拍攝,攝影師正在整理攝影器材,我見機不可失,拿起相機問她「 May I?」,她微笑點頭,擺好撩人的姿態,讓我拍攝入鏡。這種好機緣更加讓我覺得當地女人的美好,似乎世界因她的友善而更燦爛。
                                                    


                                                         


其實,那些美女的璀璨笑容,似乎反映該國近兩百多年來,最美好時代的來臨。回顧歷史,瑞典曾在1621年攻佔拉脫維亞,實施高壓統治,而後1721年,俄帝沙皇彼得一世擊敗瑞典,長期殖民拉脫維亞,手段極為殘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推翻俄帝的列寧政府為保全政權,將拉脫維亞割讓給強權德國,不過,二次大戰之後,拉脫維亞淪為蘇聯的附庸國,人民遭受恐怖鎮壓,長達50餘年。

19918月莫斯科發生政變,蘇共領導人戈巴契夫下台,蘇聯隨之土崩瓦解,拉脫維亞趁機宣佈獨立,並於1991年加入聯合國,2004年進入歐盟,終於得到獨立自由,成為名符其實的共和國。*

因此,里加有兩處勝景是與其建國血淚史息息相關,一是「瑞典之門」(The Swedish Gate),一是「自由紀念碑」(Monument of Freedom)。前者建於1698年,是紅磚瓦的屋頂、白色牆壁、狹窄的窗戶與半圓形拱門的建築,用以標記瑞典軍隊的入侵與統治。
                                                 
 
 

                                                        
                                                          
 
 
 
 

後者建於1935年,矗立在「自由廣場」,基座有大型石雕像,銘刻著數尊掙脫鎖鏈的民眾與持槍械的軍人,粗壯勇猛,氣吞山河,而一尊自由女神雕像高挺豎立,伸向天空,當地人暱稱之「米爾達」(Milda),身穿綠色長衫,雙手向上高舉,握著三顆金星,代表人民爭取國家獨立的精神。
                                                      
 
 
 


當時,我仰頭瞻仰,凝視那「自由女神」手中高舉的金星環結,不禁想起1989823的「波羅的海之鏈」事件,其時波羅的海三國人民發起手牽手活動,參與者多達200萬人,從塔林、里加延伸到維爾紐斯,綿延數百公里,宛如金星環節的形狀,象徵弱小民族的團結,表達對國際霸權侵略的嚴重抗議,因而引起世人的矚目與關切,有助於波羅的海三國掙脫俄共的箝制。
                                                        
 
 



追究起來,拉脫維亞久經強敵攻佔,有部分原因可以歸之於地緣政治。在地理位置上,拉脫維亞北方鄰界愛沙尼亞,南方接壤立陶宛,東方近俄羅斯,東南方靠白俄,西方隔著婆羅的海與瑞典相對,強國霸權虎視眈眈,伺機而動,而同屬弱國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與立陶宛慘遭併吞,恐非歷史的偶發事件。
                                                         
 
 
 
 
 



事實上,「瑞典之門」與「自由紀念碑」反映了拉脫維亞遭異國支配的悲慘史,也象徵拉脫維亞爭取獨立自由的里程碑。獨立可貴,自由無價,當我走在里加的街道,參觀中世紀的遺跡,對於拉脫維亞的厄運寄予同情,對拉脫維亞人民追求解放的心聲有所體會,對其當前得來不易的自由獻上祝福。
                                                     
 
 


*張明珠(編著)(2004)《波羅的海三小國史》。台北:三民書局。
 
                                               The E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