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羅浮宮驚世寶藏

巴黎羅浮宮(Louvre Museum)是藝術的聖地,二十年前我初次朝聖,遊客多如過江之鯽,擠得水洩不通,人頭之牆阻擋在名家傑作之前,既難以窺見全貌,又無法拍攝全景,真是令人掃興,遺憾至今。

為了不重蹈昔日的覆轍,我今日的朝聖之旅採取逆勢戰術,避開遊覽車帶來的觀光人潮。通常,第一波人潮湧入那偉大的藝術殿堂,大約是每天上午的十點三十分,好像水壩開閘的洪水滾滾而至一樣,淹沒所有的樓層。
                                                    
 


因此,我決定破曉出擊,在一個十二月初冬的清晨,我獨自搭地鐵到「王宮--羅浮宮」站(Palais Royal - Musée Du Louvre)下車,跨過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走入「黎西留殿」(Richelieu)的拱門,垃圾車正在警察的指揮下進出通道,車燈在昏暗的通道中閃亮,為我照亮行進的路線。
                                                    
 
 
 
 


清晨七點三十分,我走出黎西留殿大樓的通道,進入寬闊的拿破崙廣場。當時,天色黯淡,寒風刺骨,路燈在寒氣中發出微弱的光芒,廣場周邊巍峨的宮殿只現出模糊的輪廓,猶似漂浮在天際的鬼魅,鬱鬱沉沉地俯視著大地,霧氣壟罩著遠方的「小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又稱「騎兵凱旋門」),其門頂的駿馬戰車在霧氣中隱匿消失,一切似乎都在沉睡中,一片全然的寂靜。

                                               



                                                         


我在廣場舉目四顧,不遠處的《路易十四騎馬雕像》寂然獨自矗立,在暮色中面目模糊,輪郭依稀難辨。提起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43-1715),此人與羅浮宮的轉型密切相關。他在位70年,事必躬親,商業貿易發達,文治武功鼎盛,使得法國變成歐洲的政治與文化中心。1674年,他決定棄置世襲的羅浮宮御宅,另建「凡爾賽宮」(Versailles),以巴洛克風格(Baroque)裝飾,極其奢華之能事,享盡醇酒美女聲色之娛,引起他國仰慕,競相模仿。

                                                      


路易十四終其一生好大喜功,自稱「太陽王」 (Sun King),給世界帶來光明與溫暖,要做歐洲諸國元首的典範。羅浮宮收藏一幅他的油畫像,1701年由專精巴洛克畫風的李戈(Hyacinthe Rigaud, 1659-1743 )創作,路易十四側身立於金碧輝煌的宮廷中,長髮披肩,身穿絲質長袍,右手執權杖,左腰配寶劍,兩腿套銀色絲襪,兩腳登紅色高跟鞋,外表華麗威武,眼光睿智,態度堅毅果決。

                                                 


後代藝術史家認為,路易十四興建凡爾賽宮,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羅浮宮才轉作文化的用途,收藏與展示王室的藝術精品,而且歷代不斷地擴充規模,八個世紀以來光耀古今,世無匹敵。

出乎預料之外,我發現竟有人在附近走動,定睛一看是兩位亞洲人(看似日本人),正在豎起支架裝上攝影鏡頭,想必是與我心意相通,藉機避開大批人群,得以從容取鏡,獵取金字塔的全貌。於是,我也迅速地取出相機,對準廣場中央的金字塔,優遊自在地換角度,興致淋漓地轉方位,拍攝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的曠代傑作,毫不擔心「閒雜人等」闖入鏡頭,更不憂慮「無聊的觀光客」擋住畫面,是多麼的愜意呀。

                                                     



有趣的是,隨著晨曦的變化,廣場四周的景色似乎感染恣縱的魔力,孳生多端的幻化。起初,天際的烏雲密布,偶有輕紗似的白雲飄過,暮色四合,黎西留館旁的一排路燈泛出暖黃光線,映照在金字塔褐色玻璃窗幕上,飄起朦朧的昏暈,頗有寒夜將盡的淒美感。

                                                       




接著,天際發出些微的明亮,烏雲逐漸散去,高聳的金字塔似乎覆蓋一層白霜,渲染成一座銀白色的三角山頭,塔尖宛如一把利刃,飄浮著一股神秘的寒氣。

                                             

 
忽而,一絲一絲的金曦破空而出,天穹浮現藍色,白霜瞬間融解,潔淨如鏡的塔面映出「德儂殿」樓塔(Denon)與「緒利殿」(Sully)樓影,黑影相互交疊,彷彿兩尊巨靈張牙舞爪,撲落匍匐在玻璃,如夢如幻,虛實莫辨。

                                                   


                                                          
 

                                                        
 
 
 
 


倏然間,光芒萬丈的金曦傾瀉而下,將藍天白雲浮映在金字塔玻璃帷幕上,有如一片瀲灩的明鏡,清澈地照亮懸吊的千萬隻鋼索,鋼樑交錯,接頭盤結,編織成一座現代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天網,鋼條千絲萬縷,結構精純,穩定對稱,明亮寬敞,真是神乎其技。

                                                          






帶著驚訝的心情,我從拿破崙廣場轉頭環顧,三座中世紀城堡殿堂巍峨矗立,設有拱門、廊柱、方格窗、列柱、拱廊、翼樓、雕像與鐘樓,襯托出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平衡對稱,穩定堅固,氣勢磅薄,高貴壯麗。

                                                   



 

在明亮的碧空下,我極目遠眺,遠處的羅馬式小凱旋門清晰可見,前後四根圓形石柱昂然屹立,上方豎立四名古羅馬軍人雕像,而最高處則是「勝利與和平女神」鍍金雕像,駕馭四匹高頭駿馬,似乎旗開得勝歸來,元氣淋漓,激盪著不可一世的英雄氣概。

                                                    




那些宮殿樓牆上的裸體雕像現出雄赳赳的男人性器官,使我想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的往事:1920年代,海明威與好友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在成名之前旅居巴黎,某日兩人抵達羅浮宮,他們來的目的不是參觀宮殿藝術品,而是探視樓牆上裸體雕像,以其雄性象徵比對費茲傑羅的「那話兒」,因為他被太太責難「尺寸」太短,無法滿足她的欲求,而失去自信心,苦惱萬分,只好求助於海明威;海明威異想天開,拉著好友到羅浮宮,尋找裸雕「實物」測量尺寸,比對之後費茲傑羅恢復信心,因此海明威以性學權威的口吻,諄諄告誡說:那話兒「與尺寸無關,是膨脹後的大小與做愛的姿勢問題」。*

 
當我正在睹物思人,神遊於名人趣事之際,忽然發現羅浮宮的工作人員現身,逐一在入口處站定位置,因此我眼尖腳快,動身搶先排隊,預備大啖藝術的盛宴。

九點整,金字塔後方的噴泉奔向空中,好像一顆顆串聯的銀珠在空中跳躍,同時,金字塔入口處轉動門開啟,我以隊伍先鋒之姿走下螺旋梯,首先購得入場票(10.00歐元),接著走階梯上二樓,好整以暇的在豪華宮殿中漫遊,或遠瞻或近觀,忽前忽後,時左時右,逞眼眸而馳相機,在瓊樓玉宇中如入無人之境(四下確實無人),豪情幾可比擬路易十四國王巡視宮殿,壯懷恰似密特朗總統檢閱金字塔的落成。

                                               
 
 


為了爭取時間與空間,我決定從羅浮宮鎮宮三寶先行觀賞。首先,我進入德儂殿,登上大理石光滑的二樓階梯,仰頭觸目所及就是《薩摩塔斯有翅膀的勝利女神》(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那是一尊白色石雕女體,出自西元前190年愛琴海中的薩摩塔斯島,無頭,斷臂,展胸,振翅,裙擺飄揚,雙腿微露,矗立在奇岩怪石之上,姿態似乎是正在迎接戰勝歸來的軍團,手法利落,一氣呵成,令人神往。

                                                    


                                              
 


接著,我沿著牆壁上的標示,找到《蒙娜麗莎》油畫(Mona Lisa)的展廳,當場只有遊客三人,包括我和一對日本人夫妻,終於目睹蒙娜麗莎微笑的真跡,而且在無人頭障礙空間盡情地攝影,確實是幸運的事,但是那楨名畫掛在牆面上略顯小件(97x53cm),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失望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原因大概是我平常觀賞的皆為放大的複製品,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縱使如此,我還是請託那位日本婦女協助,為我與《蒙娜麗莎》合拍留念,一償見到廬山真面目的宿願。

                                                 
 

我走近審視《蒙娜麗莎》,出自義大利大師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之手,那十六世紀初名畫女人最吸引我的魅力,不是那似笑非笑的嘴唇,不是那高挺端正地鼻樑,也不是那交叉的皮膚柔美的雙手,而是那雙眼皮下的眸子,眼神堅定而溫和,傳達一股既關懷又超脫的心意,讓人覺得畫中女人有平凡母親的慈愛,又有聖母廣澤天下的光輝,集人性與靈性於一身,可親近之,亦可膜拜之。
                                                 

 

最後,我繞到緒利殿的一樓拜見《米洛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那是一尊豐腴的美麗的女神石雕,歷史久遠可溯源西元前二世紀末,雕像短髮中分,臉龐俊秀,五官分明,雙目有神,雙臂斷掉,雙乳裸露,小腹勻稱平坦,衣裙落至臀部,左腿挺立,右腿略往前曲,身材呈黃金比例,姿態優雅,神情溫和,看得使人心曠神怡。
                                            
 

 

大約一小時的大飽視覺之福,我突然感到飢腸轆轆,於是轉身下樓回到入場的「拿破崙大廳」,在自助餐廳購得一小杯咖啡與一塊麵包(8.30歐元),然後找個可以伸腿休息的座位,一面自在地用進食補充體力,一面觀看陸續進場的觀光客排長龍購票,我不自禁地得意起來。

                                            


                                                        
 
 
 

稍待體力恢復,我再度上樓漫步於各樓層,浸沈在芬芳的藝術氛圍之中,汲取亙古以來的藝術珍品的醇香,全身的靈感細胞都為之活絡甦醒,對我來說,親近藝術大師的芳澤,與偉大的創作心靈交會,因而豐潤自己的生命感應,就是永恆,就是歷史。

                                              
 
 
 
 
 
 


羅浮宮的寶物四十萬件,涵蓋歐洲15世紀至20世紀的藝術傑作精品,納入希臘、羅馬、埃及、亞非與中東古文物,集藝術真善美之大成,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博物之廣遍及宇宙,收藏之專精涵蓋古今,世上無與倫比,堪稱至善至美。

                                              


如今,諸多瑰寶藝品歷劫而未受損,得以在羅浮宮保存完整,維護周全,以供世人品味欣賞,分享那美不勝收的視覺饗宴,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值得藝術愛好者共同慶幸。

                                                


                                                    


中午12點左右,當我在宮殿室外中庭低徊瞻仰,優游於玻璃天棚下的雕像群,神往其姿態的動感,傾慕其技巧的流暢,到了忘我之際,忽然聽到人聲吵雜,一群小朋友蜂湧而至,面對《向太陽王致敬》雕像,紛紛取出紙筆畫板,準備臨摹寫生,於是,我知道「撤退」的時候到了,那無窮的寶物珍藏令人欲罷不能,但是限於時間,只好留待他日再來探勝尋奇吧。

                                                
 
 
 
 
 
 
 
 
 
 


*成寒 () (1999)《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台北:九歌出版社。
                                                
 
 
 
 
 
 
 
 
 

 
                                                       
 
 
 
 
 
The E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