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銀閣寺寂靜幽玄的春天


沿著「哲學之道」,在滿天櫻花的掩覆之下,我與旅伴們一路向北走,到了小徑的盡頭轉向東,就是通往銀閣寺的上坡狹道,兩旁皆是各類商店,賣的多是當地土產,突然大家食指大動停在一家冰店門口,大啖蜂蜜冰淇淋,滋味可口齒頰留香。
 
 


 


 
 
 
走過商店街,眼前出現兩排圍牆隔開俗世,數棵綠松高立路旁,左側出現一根小而長的石柱,上面刻著「史蹟 慈照宮 銀閣寺 舊址」字樣,而中間一條石砌的小路通往入口大門。
 
 
進入口大門,有一條長約50公尺的白沙參道,兩旁是由石塊、竹節與山茶樹葉結合的圍籬,左轉就看見中門前有修整的矮樹叢,數棵松樹高立於小院中,而邁入中門,景色為之丕變,我的眼睛一亮,那是一座山莊庭園,坐落在山谷之中,左手邊一排「書照院」式的建築,是一層高木質房舍,覆蓋檜木屋頂,室內有塌塌米可供坐臥,包括「本堂」(供奉一座佛像)、「庫房」、「書院」、「茶室」、「東求堂」等等,據說內部塌塌米的推門上有十八世紀流傳下來的水墨風景畫(類似中國的山水國畫),但不對外公開,無緣一飽眼福。


 







至於原名「東山慈照寺」的「銀閣」則坐落在右手邊,面對「書照院」建築,是一棟兩層高的樓殿,第一層屬於日本和式住宅形式,第二層呈現中國唐朝樣式,供奉的是觀音菩薩,而屋頂高踞一隻銅質鳳凰,面向東方,雙翼張開,一副戒護著莊園的樣子。
 
 
最令人矚目的是庭院中的地面以白沙作海波起伏排列,一片沙海中栽植數隻小松樹,形狀猶似海中小島嶼,一旁則有以白沙砌成的小丘,其形狀如布丁,是仿照富士山的模型,稱為「向月台」,表現大自然山與水的風貌,想必是「枯山水」的庭園藝術。*









緊鄰「向月台」,設有「錦鏡池」,池水清澈如鏡,四周松樹翠綠,池中一塊磐石冒出松樹,沿著池邊小徑石階可登高遠望,整座庭園山莊隱密於鬱鬱樹林中,顯得幽靜雅致,散發一股樸實寂靜的玄妙氣氛,宛如金庸《射鵰英雄傳》的「桃花島」,應是大俠郭靖與黃蓉歸隱之處
 
 

 



我在登山小徑上漫步前進,目擊一對穿和服的男女走在石階上,覺得機不可失,拿出相機猛拍,引起對方察覺相視而笑,口中講的是西班牙語,我當場覺得尷尬又掃興。原來,京都有和服出租店,讓外國遊客租借穿戴,體驗遊千年古都的感受,並非當地的藝妓出遊。**



銀閣寺的興建,起源於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效法先賢,追隨祖父足利益滿興建金閣寺的心志,作為退休歸隱的居所。整體說來,銀閣寺是屬於禪式廟宇,有如農村山莊,顯得簡樸安詳,相較於金閣寺,讓我覺得平易近人,是可以安居樂生之處。

 
 

 
1482足利義政下令動工,前後耗時八年,在他死時尚未完全竣工。在興建過程中,足利義政不但以暴政的方式廣徵稅役,勞民傷財,而且盜取其祖父所建金閣寺中庭石與佛像,用以裝飾自己的寺院,真是不孝的孫輩。其所以如此妄為,據說是內心積怨抱恨,對父親一向寵愛弟弟足利義嗣不滿所致。可悲的是,費盡心血與財力所造的銀閣寺,在足利義政死後八十年遭到洗劫,財物盡失,直到江戶時代才重建,再現於世人眼前。***


 
其實,足利義政對政治毫無興趣,卻對文化情有獨鍾,培育高品味的「東山文化」,崇尚茶道、水墨畫、枯山水庭園、書造院建築等等,逐漸融為後代日本文化的根源。

 由於足利義政的施政無能,加上後嗣繼承人選的糾紛,引起「應仁之亂」(1467-1477),爆發大規模內戰,造成社會混亂失序,從此室町幕府步上衰亡之途。

看起來,足利義政大將軍的為人,頗為類似中國南唐李煜(李後主)(937-978),前者迷戀文化活動,皈依禪道,愛好品茗書畫,流於閒散頹廢,以致引發兵變,烽火四起;而後者講求享樂,沉迷女色,善於填詞,終遭北宋俘虜,成為亡國之君。
 

 
然而,李後主以傑出的詞才而流芳百世,正如足利義政大將軍啟發禪宗精神,推廣茶道與花道,孕育枯木山水,形塑「寂靜幽玄」美學,流風至今尤盛,成為世界各地「哈日族」迷戀日本文化的泉源。歷史真是諷刺啊!!

 
*枯山水庭園(karesansui)是禪宗練習冥想的輔助方式,在無山無水的庭院,以沙粒與石頭代之,排列白沙波紋似大海,安置石組如島嶼,讓人感受大自然的枯淡寂滅,領略其中的簡樸與寂然有助於精神修持的深化
 
**京都之所以稱為古都,源於1338年征夷大將軍足利尊氏(1305-1358)在此開設幕府,而其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在京都室町建豪宅,指揮大局,統一江山,並興建了北山金閣寺,奠定以中國明朝為學習對象的「北山文化」。

***謝其濬(2010)《品京都》。台北:聯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