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憑弔中古血淚斑斑的城堡,追憶宮殿勾心鬥角的恩怨情仇,那麼「倫敦塔」(Tower of London)是一處值得造訪的古蹟。
當我從西邊大門(the West Gate)走進這千年的古堡,雙腳踏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伸手摸觸那冰冷的、斑剝的牆面,瞻仰中世紀的圓筒碉堡、尖塔、方形牆、拱門、紅屋頂、排窗、格子窗戶,一股與歷史接軌的思古幽情,在內心緩緩升起,我頓時體悟自己走進的是真正的古跡,蒙受歷史長河洗禮過的生命舞台,而非以金錢與現代技術所堆砌起來的觀光景點—譬如杜拜高塔—所可比擬的。
迎面而來的是倫敦塔的守衛(Yeoman Warder),頭戴藍色紅邊的高帽,肩上披著一襲深紅色風衣,全身穿深藍色滾紅邊的裙褲套裝,胸前衣服繡著紅色皇冠圖形與E∥R字母,以都鐸王朝的守衛之姿歡迎遊客,提供導覽解說的服務。
這些出色的制服頗為考究,承襲的是16世紀城堡守衛的服飾,而當時的守衛又稱為「食牛肉者」(beefeater),因為每天可分得牛肉與啤酒做為酬勞,是窮困人家羨慕的對象。
據說他往倫敦挺進的途中不斷地蓋城堡,一方面用以監視環伺的市民與敵人,一方面預備打敗仗撤退之用。1066年,他以威廉一世的封號在倫敦登基,並在1078年下令蓋了一座石頭「白塔」(White Tower)城堡,是倫敦塔最早期的一棟建築,而後代的君王圍繞著白塔不斷地擴建,才有今日大為可觀的規模。
我與一群遊客跟隨著守衛,由西向東緩緩前進,他指著右手邊的建築,稱為13世紀建的St. Thomas’s Tower,其下方便是出名的「背叛者大門」(Traitor’s Gate),凡是經過審判的罪犯必須經由船隻送來,通過該大門進入倫敦塔,被泰晤士河水阻斷出路,猶如進入地府,真是插翅難逃。
因此,當時的宮廷權貴一旦犯罪,聽到倫敦塔就為之色變,嚇得心驚膽跳。大文豪莎士比亞在《亨利八世》劇本中就有類似的描述:亨利八世(1491-1547)於1509年登基,一旦政權穩固之後,就瘋狂地愛上年輕貌美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千方百計找藉口要甩掉政治婚姻,與老去的凱瑟琳皇后離婚,卻得不到羅馬教廷的批准,深感煩惱鬱卒,幸賴新任的坎特伯里大主教葛蘭默(Archbishop Grammer)從中協助,宣佈第一段婚姻無效,亨利才如願以償。
其後,大主教葛蘭默遭多位元老指控與審判,指為標新立異,危及聖教,罪大惡極,必須如罪犯一般打入倫敦塔監獄,而葛蘭默一聽到倫敦塔,臉色大變,魂飛魄散,不得不低聲下氣的求情,問說:「非得進倫敦塔不可嗎?有無寬容之道?」,哀聲嘆息說:「我須如背叛者一樣押入倫敦塔嗎?」,倫敦塔監獄的陰森可怕,不難想見。
如果有人起疑,安妮博林真有傾國傾城之美貌,讓野心勃勃的亨利神魂顛倒嗎?那麼,看看電視影集《都鐸王朝》(The Tudors),由性感女星Natalie Dormer飾演的安妮博林,眼波流轉勾人魂魄,舉手投足風情萬種,嫣然一笑,真是萬夫莫敵,而且她工於心計,婚前絕不以身相許,逼得亨利國王心癢難耐,用盡手段設法解除婚姻,要擺脫徐娘半老、不解風情的凱瑟琳皇后,以便娶得美嬌娘,享受豔福。
然而,諷刺的是,亨利色迷心竅,三年後看上另一位麗質天生的宮女,皇后安妮博林頓時失寵,被判以通姦罪與叛國罪,押進倫敦塔囚禁,由枝頭鳳凰變成階下囚,令人不勝唏噓。
接著,我們隨著解說員左轉進入第二道城堡,進入史稱「血腥塔」(Bloody Tower)的拱門, 即是王室爭奪權力、手刃親人的所在地。該塔原名為「花園塔」(the Garden Tower),因為發生殘忍的奪權害命事件而改名:1483年,愛德華四世駕崩,兩個小王子(分別是13歲與10歲)照理是繼位人選,卻被覬覦王位的叔叔(即是理查三世)囚禁在此,從此兩位小王子無故失蹤,傳說遭到理查三世下毒手,永除威脅王位的後患。
聽進這些殘忍的故事,我突然覺得心中升起一股寒意,感受陰鬱的牆頭似有憧憧鬼魂出沒,密窗中晃動著真假莫辨的幻象,不禁悚然而驚,左顧右盼,神色倉皇。就在心思疑懼之際,解說員轉頭面向遊客,手指前方倫敦塔的核心位置,大聲說:「那就是十一世紀落成的白塔!」
我舉目注視,一座三層高的四方形白色石砌城堡巍峨矗立,頂部有下圓上尖的角樓分立四邊,三列排窗整齊地張設在每一牆面,具備古羅馬建築的粗糙雄偉風格。在十三世紀,亨利三世將之塗成白顏色,白塔之稱從此傳開,而白塔在歷史上更是名聲狼籍,因為亨利八世在此塔處決了七位宮廷名女人,包括皇后安妮博林在內,另外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一世,苛刻寡恩,心狠手辣,號稱「血腥瑪麗」,她為搶奪王位繼承權,在此砍死待命繼位的珍妮格蕾(Jane Grey),那是1553年發生的血案,受害者才十六歲,殘酷的宮廷鬥爭由此可見一斑。如今,白塔陳列著中世紀的殺人武器與刑求工具,供遊客參觀拍照,頗有撫古而思今的用意。
最終一個吸引遊客眼光的建築,當屬白塔後方的「滑鐵盧區」(Waterloo Block)的「珠寶室」(Jewel House),也就是皇室珠寶(Crown Jewels)的陳列館。當遊客踏在滾動的輸送帶上前進,目睹玻璃櫥櫃中珠光寶氣的曠世珍寶,無不讚嘆稱羨。
觸目所及,皆是皇冠、戒指、權杖、珠寶與冠服,包括鑲著530克 拉鑽石的「非洲之星」(The First Star of Africa)十字權杖,以及點綴2868顆鑽石的「帝國皇冠」,閃耀生光,高貴動人,而牆壁銀幕播映著1953年加冕典禮影片,再現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登基盛況,萬人空巷,旗海飛揚,鼓樂齊鳴,真是登峰造極的盛事。
一趟倫敦塔古蹟之遊,看盡獨裁君權的專制與殘暴,更驚心於無情的宮廷奪權鬥爭,處處留下刀光劍影,帝王殺人於一念之間,人權毫無保障可言,而王親貴胄的福禍難料,忽而榮寵顯赫,雞犬升天,忽而羞辱當頭,可能打入地牢,永不見天日,也可能身首異處,滿門抄斬,翻身無望。
當我步出倫敦塔,回首寒風蕭瑟中的城堡,烏鴉點點飛落,象徵著封建時代的虛榮與沒落,心中泛起一絲莫名的慶幸感覺:生在民主自由時代的現代人,相較於中古世紀,我們是何等的幸運呀?!尤其近代選舉制度實施之後,讓好鬥成性的政客們去搞鬥爭,大玩派系互咬的遊戲,而普羅大眾則作壁上觀,冷靜地觀言察行,以投票決定政客的去留,不要隨其意識形態起舞,不必殺人流血,也不須人頭落地,真是善莫大焉。
當我從西邊大門(the West Gate)走進這千年的古堡,雙腳踏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伸手摸觸那冰冷的、斑剝的牆面,瞻仰中世紀的圓筒碉堡、尖塔、方形牆、拱門、紅屋頂、排窗、格子窗戶,一股與歷史接軌的思古幽情,在內心緩緩升起,我頓時體悟自己走進的是真正的古跡,蒙受歷史長河洗禮過的生命舞台,而非以金錢與現代技術所堆砌起來的觀光景點—譬如杜拜高塔—所可比擬的。
迎面而來的是倫敦塔的守衛(Yeoman Warder),頭戴藍色紅邊的高帽,肩上披著一襲深紅色風衣,全身穿深藍色滾紅邊的裙褲套裝,胸前衣服繡著紅色皇冠圖形與E∥R字母,以都鐸王朝的守衛之姿歡迎遊客,提供導覽解說的服務。
這些出色的制服頗為考究,承襲的是16世紀城堡守衛的服飾,而當時的守衛又稱為「食牛肉者」(beefeater),因為每天可分得牛肉與啤酒做為酬勞,是窮困人家羨慕的對象。
為我們解說的守衛看似50多歲,風度翩翩,講話風趣,不時引起遊客哄然大笑,顯然經驗十足。在他的帶領之下,我發現倫敦塔的佔地遼闊,猶如一座不方正的棒球場,西邊是售票亭與入口,南邊靠泰晤士河(River Thames),北邊有山丘圍繞,東方則比鄰1894年完工的雙層「塔橋」(Tower Bridge),在城堡四周外側是護城河,再由內外兩道堡壘城牆環環圍住,最內圈才是一些重要的房舍與活動區域,可說是防備周密,可攻可守,在歷代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別有要塞、軍械庫、國家財庫、宮殿、動物園、囚牢與王室珠寶陳列館等等功能。
其實,倫敦塔的歷史遠溯十一世紀,英國史上號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1028-1087) 從法蘭西越洋而來,他本是一個外國人(諾曼人) ,為爭取王位繼承權,揮軍攻打英格蘭,擊敗當地的撒克遜人(Saxons)軍隊。據說他往倫敦挺進的途中不斷地蓋城堡,一方面用以監視環伺的市民與敵人,一方面預備打敗仗撤退之用。1066年,他以威廉一世的封號在倫敦登基,並在1078年下令蓋了一座石頭「白塔」(White Tower)城堡,是倫敦塔最早期的一棟建築,而後代的君王圍繞著白塔不斷地擴建,才有今日大為可觀的規模。
我與一群遊客跟隨著守衛,由西向東緩緩前進,他指著右手邊的建築,稱為13世紀建的St. Thomas’s Tower,其下方便是出名的「背叛者大門」(Traitor’s Gate),凡是經過審判的罪犯必須經由船隻送來,通過該大門進入倫敦塔,被泰晤士河水阻斷出路,猶如進入地府,真是插翅難逃。
因此,當時的宮廷權貴一旦犯罪,聽到倫敦塔就為之色變,嚇得心驚膽跳。大文豪莎士比亞在《亨利八世》劇本中就有類似的描述:亨利八世(1491-1547)於1509年登基,一旦政權穩固之後,就瘋狂地愛上年輕貌美的安妮博林(Anne Boleyn),千方百計找藉口要甩掉政治婚姻,與老去的凱瑟琳皇后離婚,卻得不到羅馬教廷的批准,深感煩惱鬱卒,幸賴新任的坎特伯里大主教葛蘭默(Archbishop Grammer)從中協助,宣佈第一段婚姻無效,亨利才如願以償。
其後,大主教葛蘭默遭多位元老指控與審判,指為標新立異,危及聖教,罪大惡極,必須如罪犯一般打入倫敦塔監獄,而葛蘭默一聽到倫敦塔,臉色大變,魂飛魄散,不得不低聲下氣的求情,問說:「非得進倫敦塔不可嗎?有無寬容之道?」,哀聲嘆息說:「我須如背叛者一樣押入倫敦塔嗎?」,倫敦塔監獄的陰森可怕,不難想見。
如果有人起疑,安妮博林真有傾國傾城之美貌,讓野心勃勃的亨利神魂顛倒嗎?那麼,看看電視影集《都鐸王朝》(The Tudors),由性感女星Natalie Dormer飾演的安妮博林,眼波流轉勾人魂魄,舉手投足風情萬種,嫣然一笑,真是萬夫莫敵,而且她工於心計,婚前絕不以身相許,逼得亨利國王心癢難耐,用盡手段設法解除婚姻,要擺脫徐娘半老、不解風情的凱瑟琳皇后,以便娶得美嬌娘,享受豔福。
然而,諷刺的是,亨利色迷心竅,三年後看上另一位麗質天生的宮女,皇后安妮博林頓時失寵,被判以通姦罪與叛國罪,押進倫敦塔囚禁,由枝頭鳳凰變成階下囚,令人不勝唏噓。
接著,我們隨著解說員左轉進入第二道城堡,進入史稱「血腥塔」(Bloody Tower)的拱門, 即是王室爭奪權力、手刃親人的所在地。該塔原名為「花園塔」(the Garden Tower),因為發生殘忍的奪權害命事件而改名:1483年,愛德華四世駕崩,兩個小王子(分別是13歲與10歲)照理是繼位人選,卻被覬覦王位的叔叔(即是理查三世)囚禁在此,從此兩位小王子無故失蹤,傳說遭到理查三世下毒手,永除威脅王位的後患。
聽進這些殘忍的故事,我突然覺得心中升起一股寒意,感受陰鬱的牆頭似有憧憧鬼魂出沒,密窗中晃動著真假莫辨的幻象,不禁悚然而驚,左顧右盼,神色倉皇。就在心思疑懼之際,解說員轉頭面向遊客,手指前方倫敦塔的核心位置,大聲說:「那就是十一世紀落成的白塔!」
我舉目注視,一座三層高的四方形白色石砌城堡巍峨矗立,頂部有下圓上尖的角樓分立四邊,三列排窗整齊地張設在每一牆面,具備古羅馬建築的粗糙雄偉風格。在十三世紀,亨利三世將之塗成白顏色,白塔之稱從此傳開,而白塔在歷史上更是名聲狼籍,因為亨利八世在此塔處決了七位宮廷名女人,包括皇后安妮博林在內,另外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一世,苛刻寡恩,心狠手辣,號稱「血腥瑪麗」,她為搶奪王位繼承權,在此砍死待命繼位的珍妮格蕾(Jane Grey),那是1553年發生的血案,受害者才十六歲,殘酷的宮廷鬥爭由此可見一斑。如今,白塔陳列著中世紀的殺人武器與刑求工具,供遊客參觀拍照,頗有撫古而思今的用意。
最終一個吸引遊客眼光的建築,當屬白塔後方的「滑鐵盧區」(Waterloo Block)的「珠寶室」(Jewel House),也就是皇室珠寶(Crown Jewels)的陳列館。當遊客踏在滾動的輸送帶上前進,目睹玻璃櫥櫃中珠光寶氣的曠世珍寶,無不讚嘆稱羨。
一趟倫敦塔古蹟之遊,看盡獨裁君權的專制與殘暴,更驚心於無情的宮廷奪權鬥爭,處處留下刀光劍影,帝王殺人於一念之間,人權毫無保障可言,而王親貴胄的福禍難料,忽而榮寵顯赫,雞犬升天,忽而羞辱當頭,可能打入地牢,永不見天日,也可能身首異處,滿門抄斬,翻身無望。
當我步出倫敦塔,回首寒風蕭瑟中的城堡,烏鴉點點飛落,象徵著封建時代的虛榮與沒落,心中泛起一絲莫名的慶幸感覺:生在民主自由時代的現代人,相較於中古世紀,我們是何等的幸運呀?!尤其近代選舉制度實施之後,讓好鬥成性的政客們去搞鬥爭,大玩派系互咬的遊戲,而普羅大眾則作壁上觀,冷靜地觀言察行,以投票決定政客的去留,不要隨其意識形態起舞,不必殺人流血,也不須人頭落地,真是善莫大焉。
1 則留言:
突然覺得...英國人好仁慈....
中國的宮廷鬥爭...一殺都是上百上千...英國人真是小兒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