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禪寺」(Nanzenji
Temple)位於京都的東方,地理上鄰近「銀閣寺」,是1291年竣工的禪宗佛寺,也是臨濟宗的總部所在地。
「三門」之所以興建,源於1615年德川家康與豐臣秀賴(豐臣秀吉的兒子)對戰,德川採取「夏之陣」包圍大阪城,一舉殲滅豐臣家族,從此統一江山,開啟江戶幕府260年的統治,是至為重要的關鍵,事後,德川家族特別營造「三門」,用以追悼在沙場犧牲生命的軍士。
就我的體驗來說,京都秋天的楓葉明豔出色,而最嫵媚動人的莫過「南禪寺」。尤其是禪寺的方丈庭院,整片的楓林彷彿噴出一團團的赤焰,迅速地撲面而來,而黃金色的銀杏葉與松樹的青綠枝葉盤錯交結,五顏六色層疊渲染,燦爛嫵媚,豔麗動人,而枝葉掩映的寺院露出伸入天際的簷角,捲筒形的藍色瓦片忽隱忽現,說不盡的神秘玄奧,令人興起懷思古幽情。
因此,政府特意推出「貶佛」政策,諸如:和尚毋須穿戴袈裟,出家人可以娶妻生子,如同凡夫俗子一般,使其清高的身分地位蕩然無存,此外更強行將疏水道繞經寺院,其鄙視之意不言可喻,雖經寺方與社會人士抗議,但政府獨斷獨行,堅持讓那怪物盤據於寺院內,有損整體環境規劃的美感,成為美中不足的缺憾。
在我看來,水路閣恰是日本邁向西歐化的象徵,恰是走向軍國主義的符號,為日後原子彈轟炸埋下劫難的種子。
南禪寺的入口處的門扉高掛「大本山南禪寺」的木牌,寺院內庭宛如一處遼闊的花園,樹林鬱鬱蒼蒼,花草枝葉茂密,小石碑散落角落,大小「方丈」隱密幽渺,迴廊深長曲折,枯山枯水禪意濃,一切顯得清遠淡雅,似乎與世隔絕。
「三門」是寺內庭園中最知名的建築,前後兩排的木造牌樓,後排高出前排一層,廟頂方正對稱,廟簷揚起四角,高達22公尺,由12根厚圓木柱撐篙,底部立基在粗糙古樸的巨石上,規模巍峨,氣勢雄偉,值得仰瞻。
就我的體驗來說,京都秋天的楓葉明豔出色,而最嫵媚動人的莫過「南禪寺」。尤其是禪寺的方丈庭院,整片的楓林彷彿噴出一團團的赤焰,迅速地撲面而來,而黃金色的銀杏葉與松樹的青綠枝葉盤錯交結,五顏六色層疊渲染,燦爛嫵媚,豔麗動人,而枝葉掩映的寺院露出伸入天際的簷角,捲筒形的藍色瓦片忽隱忽現,說不盡的神秘玄奧,令人興起懷思古幽情。
而緊鄰的「疏水水路閣」,興建於1890年,其紅磚瓦牆聳立在綠嫩的樹林中,由一道一道的拱形橋墩將之撐起,形狀蜿轉曲折猶似一列行進的火車,用來疏解琵琶湖的水流。
乍看之下,水路閣似乎仿照古羅馬帝國的引水道,卻矗立在古色古香的寺院之旁,顯得有些突兀離奇,使人不解。其實,水路閣竟是政治謀略的產物,源於維新內閣為擴大天皇的權威,使人民心悅誠服,以利現代化的推動,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刻意貶抑佛教,打壓佛教深入人心的勢力,重挫寺院與神社的地位。
因此,政府特意推出「貶佛」政策,諸如:和尚毋須穿戴袈裟,出家人可以娶妻生子,如同凡夫俗子一般,使其清高的身分地位蕩然無存,此外更強行將疏水道繞經寺院,其鄙視之意不言可喻,雖經寺方與社會人士抗議,但政府獨斷獨行,堅持讓那怪物盤據於寺院內,有損整體環境規劃的美感,成為美中不足的缺憾。
在我看來,水路閣恰是日本邁向西歐化的象徵,恰是走向軍國主義的符號,為日後原子彈轟炸埋下劫難的種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