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福寺(Tofukuji Temple)位於京都的東南端,與其它著名的古建築群(諸如西北方的金閣寺、西方的天龍寺、東方的銀閣寺與清水寺),在地理上剛好背道而馳,位置偏處一隅。
東福寺入口處是一個開放空間,穿過正對面的廣場,左邊高聳一棟「三門」,原木斑斑駁駁,透露著年代久遠的滄桑,而迎面有一座木造「方丈」寺院,以黑色圓瓦為屋頂,三角門楣夾在中間,下方砌出白色圍牆,格局對稱沉穩,規模宏大,頗為可觀。
這類日本式「枯山水庭園」設計,是日本京都禪寺常見的景觀,據說坐在白沙奇石堆出的假山假水之前,是有助於修禪者進行冥想的。置身其間,心情的變化扮演關鍵的功能,由起伏不定到安寧專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有是水」,可以默會其中三眜,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就算是凡俗平庸之輩,常在枯山枯水庭園行走,不免激發「胸中有溝壑」的幻覺,可以渾然忘機,暫時清除紅塵中的焦慮,甩掉人間無謂的煩惱。
當然,禪修者以追求禪悟為終極目標,誠如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所說:「禪以悟為始,以悟為終。沒有悟,就沒有禪。」*
如此看來,枯山水庭園似乎接近禪宗的頓悟心法,希望藉著庭園白沙與岩石的元素,使觀看者進入無心念與無思緒的狀態,擺脫分裂對立的心意,並喚起內在的平常心,過起樸實簡單的日常生活,不受瞬息變化的萬象世界所束縛。
我想,我輩乘興而來,既遊歷寺院古蹟,又靜觀枯山水庭園,雖然未必當下開悟,未必徹底生命的真諦,但從中體會人與自然的一體和諧,觀照眾生與宇宙的共生關係,消弭生活中急功近利的算計,修持心境的平衡安寧,或許是人生的「小確幸」呢!
除了枯山水的庭園設計之外,東福寺之勝在於楓葉,而寺內最醉人的楓葉落在「通天橋」的周邊,沿著入口廣場的一道迴廊漫步,蒼翠的樹木高挺,樹葉茂密,夾雜著純紅的、粉紅的與金黃的楓葉,一派鋒芒畢露,綠亮紅嫣,前後綿延約100公尺,展示艷麗嫵媚,妍巧活潑的視覺效果,宛如一幅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傑作,令人讚賞不已。
*徐進夫(譯) (1999)《開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
**徐進夫(譯) (1994)《禪的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
***胡適(1986)《神會和尚傳》。台北:遠流出版社。
訪客必須脫鞋入內,沿著木板走廊行去,四邊有枯山水庭園圍繞,地面布滿細粒白沙,有粗糙樸拙的奇石,石紋嶙峋,石狀離奇,陳列在五道白沙圓紋圈中央,或豎立,或交疊,或橫排,泛出一股單純樸實的禪機,蘊含濃郁的古意,久觀之餘發人省思。
就算是凡俗平庸之輩,常在枯山枯水庭園行走,不免激發「胸中有溝壑」的幻覺,可以渾然忘機,暫時清除紅塵中的焦慮,甩掉人間無謂的煩惱。
當然,禪修者以追求禪悟為終極目標,誠如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所說:「禪以悟為始,以悟為終。沒有悟,就沒有禪。」*
那麼,禪悟是甚麼境界呢?簡單地說,是跳脫二元對立的邏輯框架,解脫一切的枷鎖束縛,而得到一種新的觀點,可以直觀地透視事物的本質,並自由自在地面對無常的世界。**
而達到禪悟的方法有二,一是苦行,二是頓悟,分屬不同的派別,倡導殊異的教義。菩提達摩的北宗派重視苦行,衣食住行都要刻苦,以忍受萬般的痛苦,強調戒律;神會的南宗派則提出頓悟論,戒除繁瑣的儀式,強調無念,斬斷煩惱,豁然曉悟。***
我想,我輩乘興而來,既遊歷寺院古蹟,又靜觀枯山水庭園,雖然未必當下開悟,未必徹底生命的真諦,但從中體會人與自然的一體和諧,觀照眾生與宇宙的共生關係,消弭生活中急功近利的算計,修持心境的平衡安寧,或許是人生的「小確幸」呢!
除了枯山水的庭園設計之外,東福寺之勝在於楓葉,而寺內最醉人的楓葉落在「通天橋」的周邊,沿著入口廣場的一道迴廊漫步,蒼翠的樹木高挺,樹葉茂密,夾雜著純紅的、粉紅的與金黃的楓葉,一派鋒芒畢露,綠亮紅嫣,前後綿延約100公尺,展示艷麗嫵媚,妍巧活潑的視覺效果,宛如一幅法國印象派大師的傑作,令人讚賞不已。
其實,每逢秋季楓葉紅透,引來無數的賞楓遊客,竟然是意料之外的結果。1255年,天皇在奈良與京都之間興建一座新的禪宗寺院,以奈良的「東大寺」與「天福寺」各取一字,直接命名東福寺,並下令禁止寺院種植櫻花,避免賞櫻客湧入而破壞清修,然而「無心栽柳柳成蔭」,每當秋天楓葉轉紅,竟成明媚怡人的美景,馳名遐邇,賞楓客洶湧而入,真是始料所未及。
**徐進夫(譯) (1994)《禪的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
***胡適(1986)《神會和尚傳》。台北:遠流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