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功成身退的帝國皇帝

九月的台北秋風習習,政壇爆發高層人事的逼退動作,快狠準宛如秋決,瀰漫一股肅殺之氣,令人不寒而慄。相對於高官的戀棧與逼退,我想起一個相反的例子,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Emperor Diocletian)統一天下,正在權力的巔峰,突然宣布退休,拱手讓出寶座,回到家鄉頤養天年,享受安逸的生活。

我到過克羅埃西亞(Croatia)的史普利(Split),就是為瞻仰戴克里先皇帝退休居住的宮殿(the palace of Emperor Diocletian)

在地理位置上,史普利是克羅埃西亞第二大都市,位於的西南方,臨近亞得里亞海,以戴克里先宮殿馳名於世,觀光客絡繹不絕。

戴克里先是怎樣的皇帝?他以羅馬帝國皇帝之尊,何以會選擇在史普利蓋退休的宮殿呢?

根據史書,古羅馬帝國野心勃勃,不斷地向外擴充版圖,在西元12年控制了克羅埃西亞地區,在該地大興土木,積極地開路建鎮,推動羅馬化的工程。西元245年,戴克里先在亞德亞里海東岸,接近史普利的地方出生,長大後進羅馬軍團擔任參謀官的職務,績效良好,深得官兵愛戴。西元283年,當時的帝國皇帝在攻打波斯途中遭雷電擊斃,他的兒子隨後也暴斃於軍旅,繼承血脈中斷,戴克里先好運當頭,被官兵推舉為皇帝,類似「黃袍加身」的中國明太祖,奔上政治權力的巔峰。*

西元285年,戴克里先40歲登基,年輕有為,前途無量。他不回帝國首都羅馬報到,反而率軍東征西討,掃平軍事威脅,羅馬帝國因此出現中興的氣象。他是一個有高智慧的皇帝,默察身處的局勢,一方面帝國版圖太廣,一人難以垂治,另一方面日耳曼野蠻民族不斷地騷擾邊境,危機重重,於是他推行「四帝共治」制度,將羅馬帝國領土一分為二,設立兩個皇帝與兩個副皇帝,讓出權力,與人分享,以維持大局。

到了西元305年,戴克里先已經60歲,忽然心血來潮,決定讓出皇帝的大位,做了類似中國堯舜的「禪讓」的動作,然後回到家鄉史普利,在他興建的宮殿退休,歸隱山林,安享餘年,活到68歲。

身在帝國掌最高權柄的君王,普天之下唯我獨尊,若非胸襟坦蕩,智慧過人,否則豈能自我退讓,斬斷名韁利鎖,拋棄無上的光環,全身而退呢?

 
戴克里先皇帝的為人風格引起我莫大的興趣。在一個六月下旬的午後,我行經戴克里先宮殿鄰近的海岸邊,艷陽高照,白雲飄飄,波光粼粼,海鳥飛翔,岸邊停靠許多大小遊艇,人行道旁架起一長排遮陽棚,眾多遊客躺在長椅中,或喝飲料,或聊天,或小憩,享受悠閒的時光。

                                                 



我手指遮陽棚下的人群,向當地的女導遊問說:「這些人是遊客還是本地人?」

她看了看,回答說:「一半,一半。」

我繼續問:「何以本地人在此休閒,不必工作嗎?」

女導遊聳一聳肩,嘆一口氣,說:「目前失業率高,很多人沒有工作,而且,本地人做事慣於推託,有事明天再辦,今天先躲在樹蔭下,享受喝咖啡聊天的快樂!」。

我心想「金融海嘯」橫掃全球,大凡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幾乎無一倖免,巴爾幹半島也不例外,就我一路所聞所見,災情相當的嚴重,並且持續蔓延,復甦似乎遙遙無期。

                                                  





說著走著,一塊《The Substructure of Diocletian’s Palace》標誌招牌出現在宮殿入口,遊客們排隊等待進去,期望探古尋幽,大飽眼福。

據了解,戴克里先的宮殿興建於西元295—305年,從遠方小島運來白色石塊,砌建城堡與村落,宮廷採方正格局,每邊長約一百公尺,占地約三十萬平方公尺,規模十分驚人。

                                                   


進入宮殿有四個大門,分別是北邊的「金門」(Gold gate),東邊近市場旁的「銀門」(Silver gate),面海的「銅門」(Bronze gate)與西邊的「鐵門」(Iron gate),利於管制人員進出。

                                                

就結構來說,戴克里先興建的是皇宮,而實際上卻是一座四方形的堡壘,易守難攻,便於集結或疏散,這種設計恐與他出身軍旅有關。宮殿有三面接連陸地,有一面瀕臨海洋,四周築起城牆與碉堡,堅固安全,穩如泰山。宮殿內部劃分為皇帝御所(西南角)、辦公室(西北角)、軍營(東北角)、朱比特神殿(西邊)、戴克里先廟宇(東邊)、兩套居住區(西南角與東南角)等等,並且開闢一座透空的中庭,以羅馬式的列柱迴廊環繞,並運用空間隔開軍營、辦公區與祭祀神廟場所,另設立東西向的「望海迴廊」(直線長達一百公尺),便於散步觀景,更闢出南北向的「晉見大廳」,光線普照,通風順暢,適合接見賓客。*

                                                   












我從靠近海岸的「銅門」進入宮殿,在「晉見大廳」左轉,進到西南角落的戴克里先皇帝的御宅,結果大失所望,因為寬敞高挺的石砌宮室,滿眼都是斷垣殘壁,柱樑傾頹,兩千年的歲月無情,雕龍畫棟竟然腐蝕殆盡,留下無盡的蒼涼,令人感嘆功名利祿的虛幻,竟是如此不堪。

 我瞻仰巡禮,低徊無語,眼光觸及一處陰森的牆角,有一座腐蝕的鑄鐵雕塑,形狀猶似寵物吉娃娃,我好奇地趨前探看註解說明,竟是希臘神話的「斯芬克斯」(Sphinx)造型,可能是當年皇帝的私人收藏吧。根據古希臘神話,斯芬克斯是出現在底比斯城外的怪物,有美女的頭型、獅子的身體與飛鳥的雙翼,端坐在山上,要求來往的人解答謎語,答錯的人立刻被吞下肚。

                                              





 
那時候,伊底帕斯(Oedipus)向太陽神追問身世之謎,卻被告知他會「弒父娶母」,預言使他心情鬱悶,因此離開寄養的父母,一路流浪到底比斯城,主動找上斯芬克斯解謎。斯芬克斯見有人自投羅網,喜出望外,問說:「早上以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卻使用三條腿走路,是甚麼動物?」聰明的伊底帕斯說:「那是人類啊!人生幼年成年與老年三個階段,先是手腳並用爬行,再來雙腳健步如飛,最後攜帶拐杖蹣跚而行」。

斯芬克斯的謎題遭破解,羞愧地跳山崖自盡,城民因而獲得解救,其後伊底帕斯命運隨之轉變,不但應驗弒父與娶母的預言,而且真相使得他悔恨交加,雙目流淚失明,流落荒野,下場極為悽慘。**

                                                       
 
 
 
 
 
 
 

戴克里先皇帝在宮殿中珍藏斯芬克斯雕塑,是出於甚麼心態呢?我想,斯芬克斯怪物是精神(人頭)與物慾(獸身)衝突的象徵,充滿提升或沉淪的矛盾,可能讓帝國皇帝早日覺悟,權位與自在是人生兩難,唯有智者能放下,能得到解脫?

                                                 










我一面思考,一面走出宮殿,路過「晉見大廳」,走至室外的中庭廣場,在晴空豔陽之下,兩排殘破的列柱屹立,雄渾穩重,大理石鋪設的地板潔淨光亮,遊客們或站或立,或休憩或拍照,而兩位扮成羅馬軍團的戰士,戴紅色頭盔,身披戰袍,手執長矛,身穿短裙,雙腿裸露腿,足踏草鞋,重回古羅馬的時代,令人感到時空的錯亂。

                                                







我在城中四處遊走,大街小巷多改建為商店,販售琳瑯滿目的紀念品,擺出各色各樣的菜餚,帝王的宮殿已經轉變,如今已經是現代化的市鎮,成為平民生活居所或工作職場。

                                                       







不過,在大街小巷轉彎之處,偶有殘存的大小教堂,或深藏在幽靜的小閣樓上,或以巍峨的拱頂大殿出現,然而,無論如何,教堂供奉的不再是第四世紀的萬神教,不再是羅馬帝國皇帝的神祇,而是第七世紀入主的天主教,是古羅馬人所謂的「異教」信仰,歷史的諷刺莫過於此,真令人感嘆。

                                                     








*鄭維欣() (2006)《最後一搏》。台北:三民書局。

**陳德中() (2004)《希臘神話故事》。台北:好讀出版社。
 
 
 
 
 
The E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