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米克諾斯島(Mykonos)漫遊


一旦踏上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希臘,宿願終於得償,使得飛行上的疲勞一掃而空。我帶著好奇的心情進入海關,首先的發現是希臘的國名稱作《the Hellenic Republic》,出自希臘本土語文,而不是古羅馬人慣用的《Greece Republic》,先要加以正名的。


希臘的面積約131,990平方公里,由巴爾幹半島(the Balkan Peninsula)南端的阿提卡半島(Attica Peninsula )、伯羅奔尼撒半島(the Peloponnesus Peninsula)與愛琴海(the Aegean Sea)3,000多個島嶼所構成,介於歐洲、亞洲、中東與非洲的交口,戰略地位十分顯著,這就是歐洲列強長期覬覦希臘領土的主因,從西元前146年遭羅馬帝國征服、1470年由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控制,到1831-1924年英、法、俄等國干政,以及1941年德國在二戰入侵,莫非如此。


在愛琴海由東向南延伸的海域中,諸多島嶼星羅棋布,別有洞天,是旅客們鍾愛的景點,千萬不可錯過。其中的島嶼,曾經留下我的足跡的,包括米克諾斯島(Mykonos)、聖托里尼島(Santonini)以及克里特島(Crete),風光優美,景色宜人,令人回味無窮。

 
我的跳島之旅始於翌晨7點,坐上郵輪Superferry II號,從雅典港口往東方出發。那艘郵輪戴著乘客與車輛,平穩地行駛於愛琴海上,我在船艙找到一個靠窗的位置,埋首閱讀英文小說《The Historian》,浸沈在吸血鬼的故事情節中,兩個小時之後就抵達米克諾斯島。

 
在往飯店的途中,島上最亮眼的是一棟一棟純白色的小洋房,配上深藍色的屋頂,在藍天白雲的映照下,沿著蔚藍的海岸邊屹立,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吸引過客的好奇的注視。

 
不久,我們就住進Port Mykonos Hotel,是由多間白色小洋房組合的民宿,坐落在Mykonos鎮上,從飯店餐廳遠眺,有一大片海景在燦爛的陽光下晃動,令人悠然自得。最難得的是,在那小格局的廳堂(lobby)竟然裝設一部電腦,可以利用其中文系統上網,便於查閱與回覆電郵,卻是其它希臘五星級飯店所不及,使我喜出望外。

 
米克諾斯島方圓約85.5平方公里,有1萬多的人口,沿著海岸開闢了「可樂」鎮(Chora Town),成為觀光客逛街、購物、進餐與拍照的主要地點。我們從飯店步行約十五分鐘,首先抵達鎮上東邊的商店街,靠近「曼圖廣場」(Manto Square),有諸多計程車停靠候車,廣場中央豎立一尊女英雄曼圖馬羅金納斯(Manto Mavrogenous,1796-1840)的半身雕像,短髮、隆鼻、裸雙肩、目視遠方,高架在長形大理石上端,以表彰她散盡萬貫家產,為希臘獨立戰爭所做的偉大貢獻。

 
由曼圖廣場沿著海岸向西走,有一排餐廳與商店,從白色的洋房往外延伸出遮棚,棚下坐滿各國觀光客,他們面向海洋,或用餐飲或聊天休憩,洋溢著連串的歡笑聲。我在拍照之餘,看見海岸邊豎立一座郵筒,心想何不寄一張風景明信片給旅居法國的兒子?當下心動就行動,轉頭就在紀念品店買到明信片,可是買郵票卻是一件費力的事,我向數家商店詢問,他們都指向附近的某店,我東張西望,尋尋覓覓,終於找上一家首飾店兼賣郵票,一位老太太從抽屜拿出郵票,好心地告訴我:寄到國外的郵資一律0.78歐元,而我在投郵之後,對於當地人賣郵票的地點,始終無法理解其中的邏輯。

 
然後,我繼續朝著北方前進,步行約十五分鐘,在海岸轉彎處突然海闊天空,太陽在天空被海霧壟罩,滲透絲絲的朦朧的光芒,岸邊冒出數座巨石,在藍色海浪的拍擊下,捲起陣陣的白色的浪花,而石墩上高踞一隻鶘鵜(pelican),有著全身白毛與黃色的長扁嘴,正在以嘴巴啄理身上的白毛,毫不理會圍觀拍照的一群觀光客,擺出一幅唯我獨尊的模樣,十分的討人喜歡。

 
緊鄰岸邊的前方,有一座純白色岩石建築,猶如中世紀的小堡壘,門頂懸掛十字架,即是「聖母瑪利亞教堂」(the Paraportiani church),其希臘文的原意是指「城堡入口的旁邊的聖母」,整體結構由五座小教堂構成,其中四座奠基於地面,第五座疊置上端,形狀類似圓頂,混合了拜占庭式、本地的、西方的與傳統的風格,分別建造於15-17世紀,看起來粗糙簡約,風貌相當的樸拙。
 

越過教堂,邁步向西方走,前方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鋪著黑白相間的石板,狹窄崎嶇,兩旁卻有禮品小店銜接,出售的多是珠寶裝飾或小紀念品,只要順著小道而行,轉彎處就有柳暗花明的新境,令人有著意外的驚喜。

 
如此彎來轉去,突然面對一片遼闊的海洋,在萬里晴空下一望無盡,心情頓時開朗,不禁驚喜歡呼。原來,此處就是盛傳的「小威尼斯」(Little Venice),餐飲店沿著海岸開設,店面裝置木質的陽台,漆成五顏六色,面對著波動的海水,真是避暑的好去處。

 
小威尼斯名稱的由來,根源於1207—1566年此地受「威尼斯共和國」(the Venice Republic, 697--1797 )統治,直到1715年被鄂圖曼帝國接收,威尼斯人才離去,由土耳其人所取代。其實,遠從11世紀開始,威尼斯人就覬覦拜占庭帝國所控制的地中海商業利益,以便在黑海領域進行海上貿易,其後利用十字軍東征的機會,曾在13世紀佔據愛琴海數座島嶼,在此一天然港口的懸岩上闢土開鎮,遺留威尼斯風格的房舍,令人睹物而興起思古幽情。

 
從小威尼斯一路往西,沿著餐飲店門口的婉轉小徑,可達一處「亞雷夫康德拉廣場」(Alefcandra Square),不遠處的斜坡上座落五具傳統的風車(windmills),白色的圓筒式穀倉,上端頂著棕色的樹葉,破損的風車張開懸掛在前方,由東向西一字排開,供人拍照留念。其實,這些風車遺物頗有來歷,原來奧圖曼帝國統治的時代,此島嶼曾是土耳其人的穀倉之一,有些來自中東的穀物,由海船靠岸卸下,在此處製成麵粉,以備儲存使用。

 
圍繞著亞雷夫康德拉廣場,有迴轉無盡的小道,連接小巧的禮品店,路旁有藝術家提供刺青服務,是觀光客出沒流連的景點。廣場上有一座天主教堂(the Catholic Church of the Virgin of Rosary)矗立,從1668年起供奉聖母至今,是島上唯一的天主教徒聚會處所。我從它朝西面海的大門進入,窄狹的禮拜堂燈光昏暗,入口處又面牆上挖出一小洞,放置一方淨手的石砌小池,另有圓形香爐插著一根煙火繚繞的白燭,旁邊的小桌上立起一尊聖母的磁質雕像,白色長袍從頭罩到腳,她雙掌合十,慈眉善目,散發著慈悲的人格氣質,接著有十排長木椅分置左右兩邊,白色祭壇左邊立著一根長條白燭,右邊則立著耶穌十字架受難的雕像,祭壇上方則懸掛著一禎聖母與聖子分立於聖者道明(St. Dominic, 1170-1221)兩旁的畫像,是1715年從威尼斯運送來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

 
天主教堂前的廣場架起遮棚,擺滿桌椅餐具,是由緊鄰的海鮮店所布置的,夕陽甫西沉,彩曦尚在海面浮動之際,觀光客紛紛湧入,在涼爽的海風吹拂下,據桌大啖佳餚,暢飲醇酒,人生至樂如此,夫復何求。飯後可以結隊而行,在曲折的小道中摸索前進,瀏覽千奇百怪的商店,指指點點,談談笑笑,不知不覺地就回到飯店。

 
*根據該教堂(The catholic Church, Mykonos, Greece)印發的英文資料所記載。

 

                              民宿飯店       
 
 

                              曼圖廣場海岸




 
 
 
女英雄紀念碑

 
 

                              鶘鵜 




 
 
 
 
 
聖母教堂
 
 
 
 
 
 
                              小店














 
 
 
 
                              小威尼斯


 
 
風車
 
 
在風車下曬太陽
 
 
                              小威尼斯釣客





 

小威尼斯咖啡座
 
 
 
                                                  天主教堂








 
 
The E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