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揭開克里姆林宮的面紗


對許多人來說,在蘇聯時期,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the Moscow Kremlin)是神秘的政治權力中心。冷戰時期美蘇對峙,克里姆林宮被反共陣營妖魔化,稱之「魔宮」,其隱身幕後的「魔酋」虎視眈眈,執行毀滅西方世界的使命,隨時可能引爆核戰,牽動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有些歐美間諜電影(例如007龐德系列)描述克里姆林宮陰森可怕,政治鬥爭殘酷無情,派出冷血的間諜執行陰謀,令人不寒而慄,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料,有朝一日(2011年6月26),我竟然走在「紅場」上,佇立於克里姆林宮前,就要揭開它的神祕面紗,一睹其真面目,真是始料所未及,令我感觸良多。其實,激烈的變化肇始於1990年代,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領導蘇聯之際,面臨內憂外患的情勢,改革開放無望,民怨沸騰,史大林主義強硬派1991年發動政變,重創戈巴契夫的威信,以致大權旁落,強人葉爾辛(Boris Yeltsin, 1931-2007)乘機崛起,戈巴契夫於19911225日黯然下台,蘇聯隨之崩潰,在當年最後一日午夜,局勢為之丕變,克里姆林宮的紅旗降下,由俄羅斯三色旗取而代之,象徵一個全新局面的開啟。*
 
拜新局之賜,大批的觀光客絡繹來訪,我是其中之一。上午10:30,陰雨綿綿,我撐著雨傘,隨著長長的人龍隊伍,通過安檢的關卡,邁向一座三聖橋,迎面矗立的是三聖塔城門,那是一座紅磚的城牆,基座寬大,牆面正中央有圓形大鐘,兩旁則各有一扇關閉的白色窗戶,中層體積略為縮小,砌著數座白色的小尖塔,再向上則立著一根高聳的綠色尖塔,最高處的尖端鑲著一顆金色五星,是15-16世紀的建築設計。

                                                       
                                                                
                                                       
三聖塔左右兩旁銜接紅色城牆,全長2,235公尺,有如巨人的兩條長手臂,將克里姆林宮環抱在內,形成一座穩固的堡壘,易守難攻。  
進入三聖塔下方的城門,克里姆林宮在望,佔地將近28公頃,綠樹茂盛,繁花遍佈,岸然的大樓高聳,充斥著一片寂然與漠然,空氣中僅流動著觀光客的交談聲音。我環顧四週,此地就是歷代沙皇登基、蘇共領導人上台、共和國總統葉爾辛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宣誓就職,舉行大典的場所,其歷史上重要性不言可喻。
                                                            

                                                        



 



 

根據我的觀察,克里姆林宮既是戒備森嚴的總統辦公室(總統府)與侍衛隊的營區,一個發號施令的政治權力中心,一個國家決策的金字塔頂尖的位置,也是一個充滿政教合一的傳統史蹟的空間,包括沙皇時代遺留的器物,諸如「沙皇鐘」與「沙皇大砲」,前者鑄成於1735年,高約6公尺,重200頓,後者鑄於16世紀末,藍黑色大砲管口徑89公分,長約5公尺有餘,重40噸,堪稱「砲王」,皆用以彰顯沙皇的赫赫武功,加上歷史悠久的東正教教堂,包括「聖母升天大教堂」、「聖母報喜教堂」、「大天使教堂」等等,是昔日沙皇與家人信仰膜拜的所在,從生到死的受洗、加冕、埋葬,都在方圓數十公尺內。
                                                          
 
 
 
 
 

 
 
                                                 
值得特別關注的,這些東正教教堂皆是15-16世紀興建的,白色的外觀,配著上端金色的洋蔥頭與尖十字架,古樸重拙,相當的巍峨,相當的潔淨,相當的神聖,令人生敬畏之心。我當下的觀感,即認定沙皇時代應該是政教合一的,整合俗世與聖靈的力量,成為羅曼諾夫王朝(Romanov, 1613-1918)極權專政合法化的正統的基礎。
                                                         

                                                             



 


 




 
 
 

 

最引起我注意的,是靠近三聖塔的一棟現代建築,其高大門楣上鑲著一顆醒目的俄羅斯金色國徽:三頂鑲十字架的王冠由一隻雙頭鷹高撐而起,勇猛的老鷹兩翼開展,做出翱翔之狀,下方兩隻鷹爪,右邊抓權杖,左邊抓地球,顯出威猛剛強,雄糾糾氣昂昂,不可一世的神態。
                                                      

                                                          
  

回溯史實,此一國徽源遠流長,由於1453(拜占廷)東羅馬帝國亡於土耳其人(Turks),而莫斯科大公國(1320-1533)遂自稱「第三羅馬」(the Third Rome),以延續基督教文明的命脈,因此繼承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徽章,接著,其統治者伊凡三世(Ivan III)1472年娶了拜占廷末代皇帝的姪女為妻,此後更以正統血脈自居,正式改稱「沙皇」(Tsar),表示承續羅馬帝國「凱薩」(Caesar)的尊榮。**

及至21世紀,這雙頭鷹徽章歷久而彌新,在1993年年底,由葉爾辛總統策畫設計成為俄羅斯國徽,再由繼任的總統普丁2000
12月交國會正式通過。***

的確,那國徽富有特殊的歷史與文化意涵:雙頭鷹的頭分別轉向兩方,代表注視著亞洲與歐洲的動態,權杖與地球則是征服全球的象徵,俄羅斯的企圖心不言可喻。

在歷史上,俄羅斯一直作著強國夢,自16世紀獨立統一至沙俄末期,版圖從300萬平方公里擴張達2000餘萬平方公里,更在蘇聯史達林時期爭霸世界,舉足輕重,充分展示俄羅斯人強烈的愛國心與強權心態。****

注視著那雙頭鷹國徽,我內心深處泛起一陣漣漪:克里姆林宮深具使命感,充滿一股征服或拯救世界的野心,夢想有朝一日再度崛起於世界舞台。

*林茂昌()(2007)《我們的新世界》。台北:大塊文化。
**王北固(2001)《歐洲版圖與伊斯蘭》。台北:文苑。
***林添貴()(2012)《普丁:沙皇再臨》。台北:時報文化。
****汪姣(2012)《王者歸來:新普丁時代》。台北:出色文化。
 
                                                 The E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