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冬天,我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市(Florence, Italy)東區漫遊,走在小石塊的路面上,穿梭在狹窄的街巷中,向古色古香的樓房巡禮,觸摸牆角的石雕像,彷彿回到中世紀的時空,感受文藝復興的氛圍,使我終身難以忘懷。
坐在公車內,我一面閱讀剛買的小張公車票,印著「歐元1,20」、「70分鐘內有效」等字,一面觀察週遭的狀況,發現當地人上下公車,既無須出示車票,又不必刷乘車卡,好像免費乘車的樣子。據我的推測,經營公車的機構與司機以客為尊,信任乘客已繳納車費,或身懷月票卡(猶如台灣的悠遊卡),而不必費事當場驗票,其對人性的正面肯定,又讓我大開眼界。
行行復行行,我忽然瞥見一面牆有殘留的水漬的痕跡,掛在牆上的一張木牌寫著「1966.11.4」,我大惑不解,趕忙請問身旁一位藍眼碧髮的觀光客,他已經對著牆面拍了照片,指著牆上的痕跡解釋說,那是當年洪水破堤淹城,沖刷樓房的高度。原來1966年11月4日颶風來襲,橫跨佛羅倫斯的亞諾河(Arno River)洪水氾濫,淹沒岸邊的市鎮,造成嚴重的損害,那殘破的牆面就是歷史浩劫的見證。
再循著街道走幾步,有一面牆上端是人像雕塑,中間有七張小天使的浮雕像,從每張嘴巴的洞口流出清水,源源不絕,下端則由一座長方形大理石水槽接住,便於過路人清洗之用。我端詳那水槽混雜黑色與黃色,顯然是年代久遠之物。
接著,我穿過一條條狹窄的巷道,一排排機車與腳踏車停靠路邊,一間間小巧的店鋪開張,可愛的櫥窗飾品吸引行人的眼光。
在菜足飯飽之餘,我依依不捨地離開市場,走進鄰近的觀光市集,在人潮中遊蕩。市集位於高樓下的街道兩側,搭起數百個帳棚攤位,一字排開向「聖羅倫佐廣場」(Piazza di San Lorenzo)延伸。就我看來,那市集外觀像似台灣的夜市,賣的物品五花八門,多是紀念品、T-shirt、大衣、帽子、皮包、手套之類。與一般的商店相較,市集的售價略顯便宜,觀光客們擠在攤位前討價還價,結果頗多斬獲,個個笑顏逐開,開心地掏錢付賬。
我帶著好奇的心情,走馬看花地通過市集的攤位,不久就走到聖羅倫佐廣場,有一尊石雕像矗立在街角,身穿古羅馬戰士鎧甲,手握粗棒式武器,號稱「傭兵黑隊長喬凡尼」(Giovanni delle Bande Nere),兩眼望向另一條街,猶似守護神一樣,表情專注而肅穆。
那是一個寒冷的十二月初,氣溫約華氏5度,早晨9點,我搭上22號公車,從佛羅倫斯市西北方的希爾頓花園飯店(Hilton Garden Inn)出發,往市中心火車站的方向前進。
在公車內,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當我上車向司機買票的時候,那位女司機不會說英語,搖頭表示車上不售票,卻在3分鐘後把公車停住,讓我下車在雜貨商店中購票,更令人訝異的是,等我買了票出店門,竟然發現那公車停在路邊等待,直到我再度上車後才開動。這樣的耐心有禮的待客之道,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車行大約25分鐘抵達火車站附近,我越過大馬路,穿越狹窄的街道,自在悠閑地東逛西走,興奮的心情驅走了逼人的寒意。
詩人徐志摩(1869-1931)鍾愛佛羅倫斯的景色,取中文譯名「翡冷翠」(Firenze),以一件值得珍藏的瑰寶作比喻,真是達雅貼切,足以形容這個既古典優雅、又活潑嫵媚的城市。他在《翡冷翠山居閒話》文章中,形容自己在翡冷翠散步「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就是我此時此刻的心情寫照。*
接著,我來到聖羅倫佐街,步入紅磚色的兩層樓的「中央市場」(Mercato Centrale),準備吃一頓道地的風味菜。無數的店面販賣蔬果、水餃、肉塊、酒、大蒜、鮮花、乳酪、香腸、香瓜等等,五顏六色,令人垂涎欲滴。我找到一家餐食店,擠在買客群中排隊點餐,約莫十五分鐘後自取飲料、麵包、熱湯與肉醬,香味四溢,使我更加飢腸轆轆,於是不顧形象,立即狼吞虎嚥,大快朵頤一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