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波羅的海(the Baltic Sea)三小國之一的立陶宛(Lithuania)是個遙遠陌生的國度,對其首府維爾紐斯(Vilnius)的第一印象,是宗教建築巍峨,教堂林立,歷久而常新,瀰漫一股濃厚的信仰氣氛。
進入城門,回首門牆之上,就是「光明門聖母禮拜堂」所在。一座鐘塔矗立於牆頭,鍍金的十字架在上端閃亮。塔下構成三角門楣,以鍍金的三角形葉片鑲框,銘刻著「MASTER MISERI CORDIA」字樣,並有四根白色大理石柱護住祭壇,隱約露出一尊黑面聖母雕像,有信徒跪拜在地,顯得神秘而崇高。
我注目望去,那是一張長方形聖母祭壇,案頭供著香燭與白花,祭壇前矗立四根小型大理石石柱,向上撐起圓穹的拱頂,四周鑲嵌小天使騰飛在白雲間,圖案精緻細膩,在祭壇上方懸掛一尊黑面的聖母雕像,身披金色長袍,露出一雙黑手,頭上光芒四射,兩旁各有聖者雕像,猶如左右護法,氣氛森然肅穆,一片安靜。
The End
我想,宗教昌盛也許與國運凋敝有關吧?!立陶宛在歷史上曾受俄帝割據(1795-1918),又被蘇聯併吞(1944-1990),人民遭屠殺不計其數,受難的弱者解厄之道唯有託付於宗教,以尋求心靈的慰藉。
在維爾紐斯的第一天,我瞻仰的教堂就有六座之多,分別是「聖彼得與保羅教堂」(St. Peter and Paul’s Church)、「維爾紐斯大教堂」(Vilnius
Cathedral)、「聖約翰教堂」(St. John’s Church)、「聖安娜教堂」(St. Anne’s Church)、「聖法蘭西斯與伯納教堂」(St. Francis
and Bernadine’s Church)、「光明門聖母禮拜堂」(Chapel of the Gate
of Dawn)與「聖尼可拉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of
St. Nicholas)。
事實上,每座教堂的建築風格獨特,具有歷史代表性。舉例來說,「聖彼得與保羅教堂」建於17世紀,以巴洛克風格呈現,大門矗立8具白色大石柱,地板是黑白相間方格的大理石材質,禮拜堂純淨光潔,主祭台香燭高照,聖彼得與保羅雕像分立在兩側,在高挺的拱頂垂下一艘黑色船隻(聖彼得受洗前是漁夫),牆壁佈滿聖者浮雕,栩栩如生,另有死神骷髏石雕立在門側,猙獰恐怖,天堂對照地獄,形象如此強烈,令人印象深刻。
其次,「維爾紐斯大教堂」則出於哥德式與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有6根大石柱拔地而起,撐起三角門楣,屋頂高踞三位聖者的雕塑立像,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莊嚴宏偉,氣勢驚人。在教堂大門兩側的走廊,寬闊的牆面鑿開窟龕,供奉6尊聖者大理石雕像,力透石肌,晶瑩剔透,栩栩如生。
至於興建於16世紀的「聖安娜教堂」,確是哥德式教堂建築的典範,其地面部分有三面拱形大門,門扉厚重,而三座高塔往上拔起,由細小紅磚砌成,層層交疊,繁複華麗,高塔塔尖伸向天際,塔頂安裝細長的十字架,凌空飛起,彷彿信徒的手腕,高高舉起,向上帝乞求恩典一般。
接著,在「光明門聖母禮拜堂」,我親眼目睹一幕聖靈奇蹟,感召虔誠信徒的場景,真是令我動容。距聖安娜教堂不遠處,有一道16世紀的白色古城門,拱圓形的門牆上畫著耶穌升天彩色圖像,周圍有兩匹飛馬與武裝騎士的浮雕,城門下方開闢拱形大門,專供行人進出。
進入城門,回首門牆之上,就是「光明門聖母禮拜堂」所在。一座鐘塔矗立於牆頭,鍍金的十字架在上端閃亮。塔下構成三角門楣,以鍍金的三角形葉片鑲框,銘刻著「MASTER MISERI CORDIA」字樣,並有四根白色大理石柱護住祭壇,隱約露出一尊黑面聖母雕像,有信徒跪拜在地,顯得神秘而崇高。
我們魚貫而入,一尊耶穌釘在十字架受難的雕塑高掛牆壁上,大家逐步登上一道既長又窄的大理石階梯,聖母祭壇就坐落於樓梯上方。
這時,信徒陸續湧入,擠滿祭壇前的狹窄空間,兩位穿白袍的聖職人員開始搖動手中香爐,白煙嬝嬝,在四周散發,接著聖職人員誦經祈禱,眾多信徒突然下跪叩首,嘴中念念有聲,臉上泛出虔敬的神色,彷彿聖靈附體,奇蹟出現。原來,這座聖母禮拜堂是中世紀的古蹟,傳說曾有聖母顯靈,具神奇的治病的效應,受到信徒頂禮膜拜,香火鼎盛。
當我離開祭壇,朝著石梯走下之際,神聖的一幕出現在我面前,令我畢生難忘。一位老婦人不良於行,手握拐杖,全身匍匐在樓梯上,一面跪拜一面以身體支撐,在梯階之間往上攀爬,她雖然步履艱辛,速度緩慢,卻表現得意志堅定,不參拜聖母絕不罷休,其情其景撼動我的心扉,深深感受信仰力量的偉大。
的確,擁有信仰的人會活得安祥與平穩,會活出終極價值,無論那信仰的本質是宗教的,或是哲理的,或是知識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