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在倫敦尋訪神探的蹤影

我是個偵探小說迷,重度上癮。因此,我到了倫敦,打定主意造訪「福爾摩斯博物館(Sherlock Holmes Museum),一窺神探福爾摩斯的故居。
                                                        

 
頂著十一月底的刺骨寒風,我搭(Metropolitan)(深土色)地鐵從King’s Cross站,途經三站抵達貝格街(Baker Street)站,出了地鐵車站右轉,就看到福爾摩斯神探的雕像豎立在街道上,有許多遊客搶著在雕像前拍照留念。
                                                          
 
                                                       
 
那雕像高挺修長,身披長大衣,頭戴鴨舌帽,瘦長的臉龐,突出的鹰勾鼻,嘴巴叼著煙斗,看起來精神奕奕,一幅精明的樣子。他就是名揚四海的福爾摩斯,由作家柯南・道爾(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創造的偵探,在1887年出版的《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首度露面,觀察入微,善於推理,與助手華生醫生(Dr. John H. Watson) 同住貝克街221b號寓所,兩人搭檔解開謎團,破案無數,有如神助。
                                                    
 
 

 

再向前方步行約五分鐘,福爾摩斯博物館赫然在目,牆面貼著圓形牌子:「221b 福爾摩斯 顧問偵探 1881-1904」。那是一棟三層高,毫不起眼的樓房,屋簷下橫式招牌上有「福爾摩斯博物館 紀念品 書籍 骨董 珍品」等字樣,門前站著一位服務人員,穿著19世紀英國警察高頂帽盔與藍色制服,手拿著神探專用的帽子與煙斗,供來訪的遊客使用,與警察一起拍照紀念。當然,機不可失,我立即戴上警帽,叼上煙斗,裝模作樣地與警察合照。
                                                           
  
                                                



進到一樓房內,是福爾摩斯神探的紀念品專賣店,從鑰鏈、布偶、石膏像、煙斗到書籍、畫冊等等,應有盡有,無不與神探有關。當然,我也立刻掏出錢,買了一頂帽子和一塊<Baker Street 221b>鐵製門牌號碼,大大滿足偵探迷的心願。
                                                             
 
 

 
                                                             
 

爬上二樓,就是博物館的所在處。誠如福爾摩斯探案小說描述的,有舒適的兩間臥室與一間寬敞的客廳,陽光充足,空氣流通,感覺很好。客廳地板鋪設紅色地毯,爐火熊熊燃起,沙發坐著一位工作人員,扮成華生醫生的模樣,樂意與遊客握手拍照。另外,房內擺著餐桌,餐具刀叉都具備,書桌上放著書籍、望遠鏡與老舊的皮包,牆角架著一尊神探叼煙斗半身塑像,靠窗角落擺著茶几,備有簽名簿與筆,讓觀光客留下簽名之際,順便拍照留存,確實設想周到。
                                                       
 
 
 

 
                                                               
 
 
 
 

再上一層樓,室內擺設破案的實驗器材,各式刀劍武器陳列於櫃中,牆上則掛著一支黑色大雨傘與一支拐杖,件件是小說中提及的物品,使得偵探迷們睹物思人,回味無窮,是可想而知的。
                                                    
 

 

為什麼第一位虛構的專業神探會出現在19世紀的英倫呢?

當時的倫敦是世上最工業化的都市,也是最富裕的、忙碌的維多利亞(Victorian)大都會,富人、中產階級與窮人的階級分明,貴族行止跋扈,有錢人揮金如土,而貧民窟髒亂不堪,竊賊橫行,妓女當街,商販叫賣,疾病叢生,陰暗危險,犯罪層出不窮,例如1880年代出現「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在倫敦街頭暴行殘殺,多人受害,卻無法破案,引發市民恐慌。*
                                                     

                                      助手華生

這個時代背景也許為柯南・道爾提供契機,筆下4本長篇與56個短篇以福爾摩斯為主角,破案神速,風靡讀者,大快人心,有助於社會的穩定。
                                                           

 

因此,神探福爾摩斯應時而生,破解謎團,抓出兇手,繩之以法,社會秩序得以恢復,安頓人心。這種個別罪犯是罪魁禍首的思維,個人品質是犯罪的關鍵,全然無關社會制度、法律、風氣、習俗、生產關係,所反映的是維多利亞階級社會的邏輯。**
                                                         

 

1893年,柯南・道爾完成《福爾摩斯最後的探案》(The Final Problem),讓神探在與勁敵爭鬥中身亡,以便結束探案系列的寫作,不料,此舉引起忠實粉絲抗議,紛紛要求神探死而復生,甚至傳說英國皇室答應授予騎士爵位,誘使道爾繼續執筆,滿足讀者的要求,結果,神探起死回生,再臨人間破解罪案,而作者在1902年獲頒爵位,真是兩全其美。
                                                             

 
更荒誕的是,無數的書迷堅信福爾摩斯確有其人,絕非杜撰的角色,因此,每遇困擾的難題,束手無策之餘,就寫信到「貝克街221b號,福爾摩斯先生收」,期望神探拔刀相助,甚至有些女士寄信示愛,願意嫁給福爾摩斯,共度一生,由此可見神探在世人心目中的份量與魅力。
                                                         
                                                  
 
福爾摩斯探案的後續延伸,在影視媒體中極為風靡,出現各類版本,各領風騷,而我最喜歡的首推2012年的《福爾摩斯演繹法》(Elementary),由美國CBS廣播公司推出的系列影集,場景搬到現代的紐約,福爾摩斯改以年輕英籍男士扮演,華生則是華裔女性擔綱,完全打破時代與性別的傳統,注入當代的精神與脈動,令人耳目一新。

                                                       
                                       
                                                             

 走出福爾摩斯博物館,我感到心滿意足,終於一償偵探書迷的宿願,並暗自佩服英國人創意十足,把虛構的19世紀角色,重現於現實世界,讓神探從小說故事中復活,好像真有其人其事,不但吸引大批的觀光客,賺進大筆的鈔票,而且間接地散播英國維多利亞式文化,確實是一舉兩得的作為。

*Rick Steves and Gene Openshaw(2007)Europe 101: History & Art for the Traveler》。Berkeley, CAAvalon Travel

**黃新生(2008)《偵探與間諜敘事從小說到電影》。台北:五南出版社。

                                                      



                                                       
                                                              


                                             
                                                      The End

沒有留言: